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岳麓书院收藏的秦简《尉卒律》(内容多为秦统一前后的律令)的规定来看,秦在里吏任用上有意避开地方豪强,推行里吏与帅豪(地方的社会领袖)分离、行政权与社会性权威分离的新政策。《商君书》有《去强》《说民》《弱民》三篇,文句相关,主旨相近,都是讲治国为君要干预和削弱民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自治秩序,使之无力抗拒国家统治,从而为国所用。就制度设计而言,秦的立法者为了控制基层社会,希望在官僚行政系统之下塑造出一个驯服的里吏层级,他们的权力完全来自上级,因而绝对服从,为上级监管邑里,控制民众……明清时期,为了更好地处理乡里纠纷,地方的士绅们会共同研商,制定处理民事纠纷的乡规乡约,送呈给县衙并取得地方官的承认,以此让乡民共同遵守。同时,由于地方官希望政简刑清,不愿花费太多的功夫在处理诉讼案件上,也会常常将诉讼的双方送回乡里,让他们找人仲裁。下表是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


“户婚田土钱债”等事务




无需向地方政官提诉便在乡村解决的纠纷

向地方官提诉的诉讼

经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的事例

当事人之间经谈判解决的事例

提诉后在当地调停和解的诉讼

在法庭上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诉讼

38例

5例

27例

5例

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       70例

官府解决的纠纷          5例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崔晶《基层社会治理的构建——基于明清时期国家法与习惯法互动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变化?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据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基层治理相比,指出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趋势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考点】
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建立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在一起探讨如何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时,赵普向宋太祖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实现中央集权。宋朝建立后,不仅疏浚了隋唐以来的大运河,而且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络系统。在大城市,宋朝废除封闭的坊市制度,城市商品交易的自由度增大;在乡村,集市贸易兴盛起来。有学者研究表明,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宋太祖主张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人文官,且宋真宗曾亲自作了一首劝学诗,号召天下人读书。这造就了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宋太祖赵匡胤曾公开对群臣说,外敌入侵的外患是边防小事,可以预防,也可以有效解决,但是武将叛乱、大臣篡权和农民起义之类的内患对国家政权的威胁要大得多,应该严防。这样做的结果是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使宋朝一直外患不断。

——摘编自程遂营《回望历史,品鉴宋朝——宋朝国家治理的得与失》

材料二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社会基层治理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和团体两大类。个体一般指士、农、工、商等不同阶层中的个人,团体则为村庄、宗族与会社等。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内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对象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各种各样的新对象涌现。中国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以知县为首的“官治”和以乡绅为中心的“民治”相结合的,所展现的都是“人治”。进入近代以后,利用法律思维和方式以及多数人参与来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冲突等实际问题的现象增多。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国家治理上得与失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德治与法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造在铜鼎上,向公众展示——在春秋以前,普通民众隶属于贵族,并不独立承担社会责任,法律规范约束的主体是各级贵族和从政人员。因此,成文法由贵族掌握,主要是针对贵族,并不向普通民众公布。成文法向民众公布,意味着法律对象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晋国叔向得知子产铸刑鼎后,写信批评他说:“民知有辟(法),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不久,晋国的赵鞅、荀寅也“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春秋铸刑鼎,标志着普通民众成为法律的规范对象,为日后法家兴起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是以法典化的规则与非法典化村落、氏族规则共同治理基层社会,即法治、自治、德治组合进行治理。三种治理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可以实现善治,两两组合、三者组合也可以实现善治。

下表为单一治理方式下的善治及其特征:

以德治为基础的善治

以法治为保障的善治

以自治为核心的善治

成本性

较低

稳定性

较高

强制性

较高

善治类型

低成本非稳定性善治

高成本高稳定性善治

较低成本较高稳定性善治

——摘编自邓大才《走向善治之路——自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与组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叔向与子产争论的实质,并说明这一争论产生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并予以评述。
材料分析题 困难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乡官主要有三老、啬夫、游徼、乡佐;里吏主要有里正、父老、什长、伍长、社宰、里监门等,除啬夫和游徼由郡或县委派外,名义上大都由乡里民众公举,即便是啬夫和游徼也多由本地人担任。但他们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官吏,也不领取俸禄。《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陈汤家贫无节,“不为州里所称”。汉代“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乡三老,乡一人”,“为三老者,多忠信老成之士也”。秦汉王朝设置乡官里吏,以期“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乡里民众多聚族而居,一个里往往就是一个或数个宗族,故时人常以宗族与闾里、乡党并称。乡官里吏多由大姓担任,乡举里选亦为强宗把持,故王充叹身为“细门孤族”。《朱晖传》载,“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朱)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赢者,乡族皆归焉。”《循吏传》载,“(童恢)父仲玉,遭世凶荒,倾家赈恤,九族乡里赖全者以百数。”

——摘编自仝晰纲《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

材料二   乡官在秦汉社会是文官系统的最底层吏员,甚至不属于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职卑禄薄或根本无禄,但乡官却是广大农村的最高长官,担负着直接治民的重大职责,在监督考核制度相对疏漏之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说:“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微。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微循,禁贼盗”。乡官又往往与豪强而居的宗族组织紧密黏合,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威望和权势,在乡里社会一言九鼎。对于“武断乡曲”危及国家对乡村基层社会控制的乡族势力代表人物,中央政权曾给予一定的打击,但是汉王朝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摘编自庞建卫《论秦汉时代的乡官》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乡官里吏”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乡官体系运作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