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宋朝建立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在一起探讨如何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时,赵普向宋太祖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这样,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实现中央集权。宋朝建立后,不仅疏浚了隋唐以来的大运河,而且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络系统。在大城市,宋朝废除封闭的坊市制度,城市商品交易的自由度增大;在乡村,集市贸易兴盛起来。有学者研究表明,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宋太祖主张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人文官,且宋真宗曾亲自作了一首劝学诗,号召天下人读书。这造就了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宋太祖赵匡胤曾公开对群臣说,外敌入侵的外患是边防小事,可以预防,也可以有效解决,但是武将叛乱、大臣篡权和农民起义之类的内患对国家政权的威胁要大得多,应该严防。这样做的结果是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使宋朝一直外患不断。
——摘编自程遂营《回望历史,品鉴宋朝——宋朝国家治理的得与失》
材料二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社会基层治理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和团体两大类。个体一般指士、农、工、商等不同阶层中的个人,团体则为村庄、宗族与会社等。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内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对象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各种各样的新对象涌现。中国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以知县为首的“官治”和以乡绅为中心的“民治”相结合的,所展现的都是“人治”。进入近代以后,利用法律思维和方式以及多数人参与来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冲突等实际问题的现象增多。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