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秦汉乡官主要有三老、啬夫、游徼、乡佐;里吏主要有里正、父老、什长、伍长、社宰、里监门等,除啬夫和游徼由郡或县委派外,名义上大都由乡里民众公举,即便是啬夫和游徼也多由本地人担任。但他们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官吏,也不领取俸禄。《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陈汤家贫无节,“不为州里所称”。汉代“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乡三老,乡一人”,“为三老者,多忠信老成之士也”。秦汉王朝设置乡官里吏,以期“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乡里民众多聚族而居,一个里往往就是一个或数个宗族,故时人常以宗族与闾里、乡党并称。乡官里吏多由大姓担任,乡举里选亦为强宗把持,故王充叹身为“细门孤族”。《朱晖传》载,“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朱)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赢者,乡族皆归焉。”《循吏传》载,“(童恢)父仲玉,遭世凶荒,倾家赈恤,九族乡里赖全者以百数。”
——摘编自仝晰纲《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
材料二 乡官在秦汉社会是文官系统的最底层吏员,甚至不属于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职卑禄薄或根本无禄,但乡官却是广大农村的最高长官,担负着直接治民的重大职责,在监督考核制度相对疏漏之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说:“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微。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微循,禁贼盗”。乡官又往往与豪强而居的宗族组织紧密黏合,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威望和权势,在乡里社会一言九鼎。对于“武断乡曲”危及国家对乡村基层社会控制的乡族势力代表人物,中央政权曾给予一定的打击,但是汉王朝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摘编自庞建卫《论秦汉时代的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