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春秋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目了然”探题目】
材料一 课文的题目是每课内容的高度概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动荡”“变化”的基本表现。
【“火眼金睛”析疑惑】
(2)结合材料一和相关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的作用。
【“一览无余”解图片】
材料二
(3)材料二是针对本课某一子目内容提取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梳理图片再现的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齐语》记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金属)以铸锄、夷、斤、㔉,试诸壤土。”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的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出现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一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交通的不便,再加上诸侯国与王室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材料一:周朝贵族等级和分封制示意图
(1)请写出图1中A、B两个等级。
(2)阅读图2结合所有分析,“天子”分封“诸侯”依据什么原则?得到封地的“诸侯”要对“天子”尽什么义务?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称霸一方的霸主)。
(3)材料中“平王”指的是谁?写出“齐、楚、秦、晋”四个诸侯国涌现的霸主分别是谁?
(4)简要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争霸活动的影响。
材料一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都具备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依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材料一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材料二 下图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
材料三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一 周初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因;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秦、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下表商鞅变法的措施(部分)
序号
措施
①
确立县制
②
鼓励耕织
③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④
奖励军功
身份
是否支持变法
理由
农民
旧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