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时期,国家在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某校七年级(1)班围绕相关内容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史论结合——阐述对外交往】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任务二 【再现历史——展示政权并立】
如图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任务三 【加强管理——汲取治国智慧】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城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至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由于北方被金朝占领,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成为闻名世界的三大对外贸港口。据统计,与南宋通商的国家达到50多个,中国贸易海船不仅到达朝鲜、日本和南洋各国,还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朝的海外贸易以偷出瓷器、丝织品为主。因此,人们称当时海外贸易之路为“陶瓷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北京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文明交流互签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签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王老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对历史事实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组织同学们分小组开展了如下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任务。
任务一 【梳理线索一体会民族交融】
(1)运用所学知识,将下面表格中序号处内容补充完整。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史实
北宋与辽:②;两宋与金:③;元朝:④;
发展趋势
⑤
(2)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涌现出许多伟大人物,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下面是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的两枚纪念邮票。请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后人纪念他们的原因。
任务三 【解读史料——感悟制度创新】
(3)阅读下面两则史料,简述两个政权分别面临怎样的统治难题?他们的解决措施分别产生怎样的作用?说说解读这两则史料给你怎样的历史感悟。
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
A.赛里斯(古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 人……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 裁成衣服,光彩夺目,由地球东端运之西端,故极其辛苦。
——普林尼(公元一世纪时期古罗马学者) 《博物志》
B.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
(局部)
的鉴真像
—— ( C )—
①丰富 ②持续 ③主动 ④友好
材料一
图一金字塔
图二《汉谟拉比法典》
石柱局部图
图三古代印度佛像
图四古希腊陶瓷
材料二
图五
图六
材料三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改新”,实现了历史的飞跃。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四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签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
【经济繁荣——底气】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民族交融——和气】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少数民族原来不会耕地),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也学会了种植庄稼)。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
——元稹《法曲》
【对外开放——大气】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文艺多彩——才气】
材料五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