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锻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
(1)材料一中李华的行为符合行己有耻的要求吗?为什么?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止于至善”是青春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中学生,你准备怎样培养“止于至善”的品格?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从上面两句话中选一句作为人生格言,说说如何才能达到此境界呢?
情景
正确做法
依据
学校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
(1)____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上学迟到,班级被学生会扣分,我被老师批评,心情非常郁闷。
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
(2)____
无人值守的路口亮起红灯。
(3)____
通过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行己有耻”?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请你简要谈谈作为中学生,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4年3月,“河北邯郸3名初中生杀人案”持续引发关注。法律保护但不纵容“未成年”,切莫拿“他只是个孩子”当免责金牌,遵纪守法、恪守公德是成长路上唯一的正道。
材料二 “止于至善”是一种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最初的纯洁”;“止于至善”是一种“七尺之躯搏长空,信念何重身何轻”不忘初心的奉献。“止于至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
人们常说:“谁的青春不张扬?”但是,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最好的青春一定是“有格”的青春,必须懂得并做到“行己有耻”。
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①积极进取,勇敢尝试 ②磨砺意志,行己有耻
③追求个性,独立特行 ④向往美好,止于至善
①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解读]文明有礼,态度谦和
②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解读]要知廉耻,树立底线意识
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解读]自立就是遇事有主见,勇于担当
④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解读]积极调整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凡人善举,微光成炬;感动相随,温暖城市发展前行的每个瞬间。2024年3月,“感动南京”2023年度人物揭晓。他们,或敬业奉献,或美德美善,或创业创新、自信自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被评选为“感动南京”2023年度人物的有:授之以渔,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白衣天使“南京援外医疗队”;初心如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践行者蔡文君;以绳筑梦,拯救生命的逆行英雄罗忠臣;十年如一日,心佑患儿传大爱的“时代楷模”李庆国;与癌共舞,爱心温暖病友的“抗癌奶奶”汤小霞;60余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残疾姐姐的“中国好人”沈桂华……这些闪亮的名字,带给我们向上的力量!
材料一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教师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材料二 先贤孔子曰:“行己有耻。”这告诫我们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君子:释义:君子主要是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历代名人均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士”“仁者”“圣人”等,都与君子有关。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物。”
《论语》:“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①自信自强,勇敢尝试②明辨是非,行已有耻
③见贤思齐,止于至善④欣赏自己,唯我独尊
①行己有耻
②止于至善
③因善小而不为
④养成自省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