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性学习(5 分)

下面是老师与学生的一段圣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学生:老师,《现代汉语词典》怎么把“包装”“下课”作为新词语了?

老师: 因为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 增加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举例说,“下课”,原指上课结束,现在又有了被解职的意思如,某男篮主教练执教不力而下课。

学生:哦,我明白了!

老师:那你能不能参照老师的说法,从“包装”“充电”“山寨”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来说明这种情况呢?

学生:

老师:这个例子举得好,看来你是真的明白了。

【考点】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语言表达 普通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对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把握,为第二自然段补全首句。

一个语言片段有两种或多种解释,这种现象称为语言的“歧解现象”。

语言的歧解现象,。如“他叫张亮”这个语言片段中的“叫”,常用的词义有两个:①叫作,②呼叫。由于这两个词义同时存在,所以产生了歧解现象。在“他叫张亮,他的哥哥叫张明”“他叫张亮,叫了半天了”这两句话中的“他叫张亮”,就不会产生歧解现象。

语言的歧解现象,需要靠背景知识来克服。例如“他爸爸上午要做手术”这个语言片段,如果他爸爸是大夫,那就是他爸爸上午要给病人做手术;如果他爸爸是病人,那就是大夫上午要给他爸爸做手术。听话人如果了解“他爸爸”的相关情况,歧解现象就不会产生了。

还有的语言歧解现象,需要靠文化交流来消解。例如,汉语听力课上播放《龟兔赛跑》的故事,留学生谈感想时说:“我多么愿意做一只大乌龟啊!”当时听课的几位新教师笑得前仰后合。在中国,“龟”一词从元代开始就被附加了贬义的比喻意义,如今没有人“愿意当乌龟”。可能在他国文化中,“龟”一词没有贬义,所以他才说出让中国人听了觉得好笑的句子。这是因文化不同而出现的一个对语言片段意义的歧解。

(《语言的“歧解现象”》董树人文,有删改)

填空题 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