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碳酸钠(2Na2CO3-H2O2)是白色粉末固体,易溶于水,同时具有Na2CO3和H2O2的化学性质,遇热水能迅速产生大量气泡。项目学习小组同学对过碳酸钠进行以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1) 完成下列实验导图:①;③

活动二:探究影响过碳酸钠制氧速率的因素

小组同学根据下表相关数据,按照下图装置分别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

序号

固体药品

现象

(产生气泡的速率)

过碳酸钠

MnO2

温度

体积

1

5g


20℃

60mL


2

5g

1g

20℃

60mL


3

5g


60℃

60mL


4

5g

·

*



(2) 对比实验1和实验3,可探究是否为影响过碳酸钠制氧速率的因素。
(3) 预测实验2比实验1产生气泡的速率(填“快”或“慢”)。
(4) 为探究过碳酸钠的质量与水的体积之比是否影响过碳酸钠的制氧速率,与实验3对比,则实验4的方案为:,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

活动三:探究过碳酸钠的储存稳定性

【资料】

以活性氧质量分数为重要指标来衡量过碳酸钠的储存稳定性。活性氧质量分数≥13%,其储存稳定性为优。

小组同学以不同种类稳定剂制备的过碳酸钠产品,测得其活性氧质量分数随存储时间的变化如图。

(5) 由上图可知,制备过碳酸钠时选择的最佳稳定剂是(填标号),理由是
【考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盐的化学性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3. 含钠元素的化合物如NaOH、NaCl、Na2CO3、NaHCO3在化学中有着重要作用。老师带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关于含钠化合物的一系统实验。
(1) 实验一: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小红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用电导率传感器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一。

【查阅资料】Ⅰ.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

Ⅱ.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二表示反应过程中烧杯内不同时间点的微粒示意图,按先后排列的顺序为(填字母)。

②图一中AB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

③关于图一中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溶液pH值不断减小,BC段溶液pH值不断增大

B.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溶液pH=7

C.取C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D.B→C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④向8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再向其中缓缓加入某浓度的稀盐酸,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当溶液由粉红色刚刚变化无色时,即认为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稀盐酸40g。则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请写出计算过程)

(2) 实验二:小明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数字传感器完成了以下实验。室温(约20℃)下,将8gNaOH溶于100g水中,然后向其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用数字传感器测定溶液的pH变化,所得数据如图四所示。

【查阅资料】

Ⅰ.本实验条件下:NaOH、Na2CO3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的为14.0、12.0和8.5。

Ⅱ.20℃时,NaOH、Na2CO3、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109g、21.5g、9.6g。

Ⅲ.将CO2通入Na2CO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 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原因是

②M点的溶质为

③实验过程中发现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变化,则此时烧杯内出现白色晶体,原因是。(通过数据解释)

(3) 实验三:侯氏制碱的原理为:NaCl+NH3+CO2+H2O= 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

小林同学在实验室用图五所示装置制取NaHCO3 , 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使NH4Cl充分结晶析出,应采用的结晶方式是,氯化铵在农业上可用作,使用时就注意不能与混合使用。

②烧杯中冰水的作用是

③如图六中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在60℃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

实验探究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