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含钠元素的化合物如NaOH、NaCl、Na2CO3、NaHCO3在化学中有着重要作用。老师带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关于含钠化合物的一系统实验。
(1) 实验一: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小红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用电导率传感器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一。

【查阅资料】Ⅰ.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

Ⅱ.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二表示反应过程中烧杯内不同时间点的微粒示意图,按先后排列的顺序为(填字母)。

②图一中AB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

③关于图一中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溶液pH值不断减小,BC段溶液pH值不断增大

B.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溶液pH=7

C.取C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D.B→C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④向8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再向其中缓缓加入某浓度的稀盐酸,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当溶液由粉红色刚刚变化无色时,即认为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稀盐酸40g。则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请写出计算过程)

(2) 实验二:小明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数字传感器完成了以下实验。室温(约20℃)下,将8gNaOH溶于100g水中,然后向其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用数字传感器测定溶液的pH变化,所得数据如图四所示。

【查阅资料】

Ⅰ.本实验条件下:NaOH、Na2CO3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的为14.0、12.0和8.5。

Ⅱ.20℃时,NaOH、Na2CO3、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109g、21.5g、9.6g。

Ⅲ.将CO2通入Na2CO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 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原因是

②M点的溶质为

③实验过程中发现18min后溶液的pH基本不再变化,则此时烧杯内出现白色晶体,原因是。(通过数据解释)

(3) 实验三:侯氏制碱的原理为:NaCl+NH3+CO2+H2O= 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

小林同学在实验室用图五所示装置制取NaHCO3 , 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使NH4Cl充分结晶析出,应采用的结晶方式是,氯化铵在农业上可用作,使用时就注意不能与混合使用。

②烧杯中冰水的作用是

③如图六中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在60℃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

【考点】
盐的化学性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3.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将紫色石蕊滴入CuSO4溶液中,发现溶液变红。查阅资料后得知CuSO4溶液呈酸性。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展开了进一步探究。

【实验探究一】CuSO4 溶液与碳酸盐反应:向足量的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的CuSO4溶液,产生无色气体、绿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1)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气体为

(2)某同学经过滤、洗涤等操作后;分别获得绿色固体和无色溶液,并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常见绿色固体有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和碱式硫酸铜[Cu2(OH)2SO4],都不溶于水,但均能与酸反应。

实验方案:

   

①该绿色固体的成分为

②步骤Ⅰ中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的理由是

③取“足量的Na2CO3溶液和少量CuSO4溶液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产生大量气泡,再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最终溶液的溶质成分为

④写出碳酸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探究二】CuSO4溶液与金属Al反应:

(3)将铝丝没入CuSO4溶液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没有出现红色物质,其原因是

   

(4)用砂纸将铝丝表面打磨光亮,将其没入CuSO4溶液中,观察现象:

①铝丝表面产生少量气泡,该气体是。24h后,铝丝表面出现少最红色物质,说明Al能与CuSO4溶液反应,但是反应较慢。

查阅资料后获得:Cl-可以加快铝丝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逸率。

②铝丝周围溶液逐渐变成无色,铝丝以下溶液仍为蓝色,两层溶液界面清晰,从而可以得出密度:CuSO4溶液Al2(SO4)3溶液(填“>"或“<")。

③请设计证明Cl-可以加快铝丝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的实验(写出实验的操作、现象和对应的结论)(可供选用的药品:Al、CuSO4溶液和AlCl3溶液)

实验探究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