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古代的政治讲汉、魏晋、唐、宋、明、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朝代,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首先讲政府职权的分配,我们可借此认识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及其内在之根本意向。第二个范围讲考试和选举,让我们先知道中国历来政治上规定着哪种人才可参加政府。 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第三个范围则讲政府的赋税制度,这是政府关于财政经济如何处理的制度。

参考材料,自选材料中所列的朝代(或时期),以钱穆先生“第二个范围”所涉内容为视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字数:350字左右。)

【考点】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循吏·黄霸

“奉职循理”的官员,被称为“循吏”。两汉史书记载了多名循吏,黄霸是其中的一位。黄霸,淮阳郡阳夏县人,其家为豪绅,年少时就学习律令,喜好为官。武帝末年以待诏身份捐钱获赏而补侍郎谒者,却因亲兄弟犯罪而被弹劾罢。后来又捐谷给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的卒史,因是捐谷获官而被左冯翊轻视,仅让其管理郡内钱谷的出入。但黄霸却因记账不欺瞒,以廉洁被察补为河东郡均输长,后又因廉洁而升为河南郡太守丞。宣帝即位后,听闻黄霸持法公正,便召其为廷尉正,后又临时担任丞相长史。后左冯翊宋畸以贤良举荐黄霸,升任扬州刺史,后又以贤良高第身份升任颍川太守,因治理有功,被征召试任京兆尹。又因治郡有功,赐爵关内侯,征召为太子太傅,调任御史大夫。五凤三年,黄霸取代丙吉任丞相。黄霸治行常被称为天下第一,其以宽仁爱民著称,郡治中推行教化,少用刑罚,但维护公正。所治之郡路不拾遗,孤寡老幼有赡养,狱中八年无重犯。同时注重维护下属权益,在他的治理下,吏民皆“向于教化,兴于行谊”。

汉代18位循吏的选拔方式统计表

——以上材料均据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  指出黄霸成为“循吏”的原因。
(2)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汉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 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

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 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 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隋唐科举制的两种类型,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点。
(3) 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思想的缘由,结合所学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是 如何践行这些思想的?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材料三现代西方各国文官制度均要求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即文官不能介入政党之争、不得参与政治活动,不得担任选举公职(要担任,就得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并规定文官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迭和进退。就是说,文官的前程、职位、待遇不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影响。 

——摘编自魏虎德《西方文官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趋势。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西方文官“政治中立”的意义及其启示。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