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有学者对先秦时期世族在各国执政人数作了如下统计,见表4:

国别

执政人数/人

属于世族的执政人数/人

31

27

25

24

72

66

32

30

50

28

19

15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名目繁多,但大体却分为三类。首先是贤良方正,此为汉代选士的一种重要制度,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其次是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的简称。始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诏举“孝悌”“力田”和“廉吏”,分别荣赐帛匹和米粮。第三是茂才,“茂才”原名“秀才”,其等级较“孝廉”为高,有如后世之进士,初属于特举之列。其制乃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摘编自邝士元《国史论衡系列:中国经世史》

材料三

隋朝建立后,宣告废除“九品中正制”,皇帝强化了察举制中的考试要素,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科举制的特点是报名随意,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报考科目多,分科举人,所以这一选拔方式被称为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采用命题的方式,因为录取难度大,很能考验参与者的真实水平,所以受重视的程度也比较高。宋代科举考试程序较唐代烦琐,但主要还是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明朝继承了前朝科举取士制度,并发展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各级考试内容均出自儒家经典的文句,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进行重点解答,不能有个人看法,答卷的文体也有严格规定。

——摘编自纪连海《纪连海点评中华上下五千年·事件卷》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世官制相比,汉代察举制的进步之处。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考点】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 科举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 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功、 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 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 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 必由任而试之, 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 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 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 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 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变情况。(制度,依据)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