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语境来看,中国文化历经驳杂生成、一统确立、吸纳同化的强盛自主发展之后,逐步进入本能抵制、部分认同、全面接受的动摇式微时期,在新千禧的近十年间,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人们特别是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中国文化开始步入复兴重建时期。
结合中国文化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主题提出相关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史实准确。)
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部类构成
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经部的经济文献
《尚书》《禹贡》《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
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
史部的经济文献
《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
经济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思想的演变等
子部的经济文献
《苟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
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
集部的经济文献
《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
经济、法制等
四部以外的经济文献
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
如《甲骨文合集》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
——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构成和特点》
材料中的表格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
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材料 中西思维方式分野明显∶中国文化关心人在人间和宇宙的秩序,欧洲文化关心自然;中国的心态是追求和谐于宇宙之中,欧洲的心态则是从对抗中求得胜利。从古至今,中西文化有过不少纠缠和交流,这些基本的差异却不断涌现。面对变化时,这些差异影响了各自响应变化的方式。两者交流时,这些差异也常常决定了难以避免的误解。可是,地球只有一个,东与西,终究不能不在共存中彼此影响,彼此学习。现代的世界,终究不可分割,双方终究还是必须从共存中一起发展出融合双方特色的人类共同的文明。
——摘自许伸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角度(或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 中国人认为道德就是天理,是客观运行规律,因此后期很多朝代的中国人都不再去探究道德是什么,只是按照祖辈的教训去遵守道德。只是到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了,文人们总结经验教训,错误地总结出道德礼教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原因,才导致中国道德素养的大崩渍。西方人崇尚逻辑推理,在道德研究上西方人多从个人的感受和道德评判标准上进行研究,个人感受上就引申出善恶论、情感论、幸福论、功利论,道德评判标准又引申出知识论、伦理学、目的论、动机论、理性论、公平论、平等论等。
——摘编自辛一山《中西道德差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传统道德”这一主题,拟定一个具体观点,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关联、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已经形成
②战国变法运动具备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③古代民本思想得以发展的时代条件
④土地和财产税的重要性超过了人头税
材料 综观孔子的“仁”,包括孝悌、忠恕、智勇、“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惠”等一切美德。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统涵诸德之德,而且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是个极高的道德境界,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在老子看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墨子批评儒家“言亲疏尊卑之异”的爱,主张“爱无差等”。面对时局,墨子提出了“利天下”“利人民”的观点,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在《墨子·贵义》中还提到“利”的最高追求就是“兴天下之利”。同时,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也……顺天意者,义政也”,认为“义”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正义。
——摘编自刘培育主编《中国古代哲学精华》
材料 战国时的儒家虽为“显学”,但并不为统治者所信用。面对政治新体制的出现,荀子开始有意识地改造儒学,使其思想呈现出儒法融合的特征。秦朝灭亡,儒家从沉寂重新走向前台,荀子的后学既坚持儒家的仁义、孝悌、德治等文化价值,又吸收融合了法家、黄老思想的合理成分。如陆贾既强调仁义是政治的根本,又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这些思想尚未形成新的体系,显得零碎而不成熟,但其中许多合理成分后来都被董仲舒吸收融合,他以儒家“公羊春秋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框架,融合诸子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神学目的论体系。董仲舒对以前的思想,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扬弃,它是一个在更高阶段上融合各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新的大一统帝国也经过不断地选择实验,最后以它来作为自己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就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 随着古希腊先哲们将研究重点由自然转向人类社会,苏格拉底要求人们发挥理性思维,追求关于某种美德的相关知识,以实现对好的、善的生活的追求。这种理念可使理性的人控制自身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状态。只有懂得运用自己理性的人才能不去做与道德相违背的事情,选择通向善的道路。
——摘编自谷雨《苏格拉底“节制”思想研究》
材料二 “节制”是荀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荀子的节制主张内涵丰富,包括限制怒、骄、惧、忧等情感,规约名利、声色等欲望,禁止争斗、巧辩等行为。作为礼乐制度下道德维度的规训,他的理念呈现出包容与和谐性,具有圆融的审美倾向。在荀子看来,节制是诸多关系的调节器,只要通过教化和引导人管理好自我的欲望,就可以实现物欲平衡。
——摘编自姜红《荀子节制思想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