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延续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和大一统观念,是有机的统一、比较牢固。在这个制度下,居民不分胡汉,身份和法律地位都相同,也都追求统一。罗马延续了城邦体制及其理念,是松散的统一、并不牢固。其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居民身份多样,政治组织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传统深厚,蛮族也不追求统一。中国的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人政权主动采纳并推广汉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区分不同的群体。蛮族并非罗马公民,而是自治的罗马军事盟友,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等,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中国始终保持了儒家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点。儒家受到玄学、道教乃至佛教等冲击,但其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胡人采用汉族文化并继承了这个模式,与汉族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罗马的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内容,注重集体的福祉。基督教填补了对个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不够的空白,但作为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接受基督教的蛮族与抛弃传统信仰的罗马人一起形成以基督教为纽带的新文化认同。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中西方政治分裂和新起民族政权挑战的各自表现。
(2) 据材料提取比较视角,并概括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的不同点。
【考点】
罗马帝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某种意义上说,交通是国家发展的生命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罗马国家筑路的成就是举世闻名的。罗马广场的黄金路标,刻有帝国主要城市的名字以及它们同罗马的距离,象征着世界上的一切道路都汇合到这里。据统计,到公元2世纪时,帝国境内的硬面道路已有372条,总长度达到8万公里。与陆路交通相辉映,罗马国家的海上交通线也相当安全便捷。古罗马国家极盛之时地中海俨然已成为其内海,船舶吨位达到一千吨,顺风时每小时可航行五海里以上。有学者研究表明,那时的海上交通比之19世纪开始之前欧洲任何一种交通都快捷,而就其舒适和安全而论,也并不比我们今天相差很多。

——孙宝国《古代罗马社会新闻史简论》

材料二

时间

英国交通发展概况

17世纪中期

英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英国的海上运输才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1663 年

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

进入18世纪以后

道路管理方式逐渐按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和维修养护。

至1724年

英国可通航河道从1600-1660年间的685英里增加到1724年1160 英里。

1760-1776年

议会通过了不下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

1825-1835年

议会通过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大规模的铁路建设。

1870年

英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化有重要意义。《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各种物质文明的进步,包括食品、服饰、住房、日常用品诸多方面,就其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影响显著性而言,大概没有任何一项可以与交通现代化相比。其中“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一章的主要目录如下:

第五单元   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以时间观念为中心

第一节   新式交通使人们开始形成科学的时间观念

第二节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时间节奏

第三节   新式交通与近代时间价值观念的出现

——摘编自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

(1) 依据材料一,归纳古罗马举世闻名的“筑路的成就”,结合所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简析古罗马交通建设的作用。
(2) 时间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的伸缩,可以定位或解释历史事件,材料二表格中的时间从17世纪中叶延至19世纪中叶,请指出这持续200年的长时间段对研究英国交通发展的价值,并以此时间尺度为视角,解释这一时期英国交通发展的原因。
(3) 阅读材料三,参照“新式交通与社会观念”一章,根据所学知识,以“近代商路”为主题,编写一个章节目录。(要求:时空逻辑清晰,层次角度明确,表述涵盖史实,包含三节子目且至少有1个与中国相关)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在思想道德与社会经济的双重背景下,一方面妇女所受到的思想约束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妇女必须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这使她们具有完整的社会性成人身份。由此带来的社会现实便是秦汉时期的妇女得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当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劳动中。所以秦汉时期的妇女不仅拥有较高程度的参政权、受教育权,在财产的继承和支配、婚姻的自主等其他方面也同样享有较多的权利,而这些正是她们和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相比拥有较为优越地位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岳岭《秦汉妇女权益和地位研究》

材料二   罗马实行的是嫁妆婚姻,它对于妇女而言不仅仅是获取陪嫁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嫁妆参与了社会财产的分配,嫁妆是古罗马妇女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一种形式。遗产继承制度给予了妇女更多的财产占有权和财产的处置权,它是罗马妇女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另一种形式。妇女在现实生活中冲破法律限制享有着更多的权利:有的妇女在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有的妇女可以买卖土地,参与动产和不动产的经营。

——摘编自何越《古罗马妇女经济地位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妇女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析。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妇女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西方妇女地位提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和国治理惯性在罗马帝国时期并未消失。在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中央与行省的高级官员总共为150人到200人左右,即使到了3世纪早期,这一人数也才达到350人左右。绝大部分帝国地方的行政工作,罗马人都交给了自己的地方代理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决定有关城市的一般事务,包括授予公民权、财政、税收、司法、宗教崇拜、建筑工程等一系列与城市直接相关的问题。只有在城市觉得自己无力解决时,才会求之于总督。在司法问题上,只有涉及金额超过一定限度,或者事关公民的生命时,才会上诉到总督或者皇帝那里。”在城邦众多的帝国东部,本地的市政自治机构仍然被继续维持下去。在城市比较稀薄的西部,统治者则默许本地的部落贵族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政治结构,并将周围的土地与社群分配给这些贵族。英国史学家芬纳说“帝国的官员只是附加到遍布帝国的自治共同体之上的上层结构”。

——摘编自(意)弗朗切斯科·德·马尔蒂诺《罗马政制史》

材料二   两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以来,封国势力和豪强势力不断遭受打击和削弱,王朝的统治标准逐渐渗透到帝国每一个角落,所谓“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虽有夸张之处,但始终是汉朝诸帝追求的政治目标,地方官吏如果擅自更改或假传中央命令,可能面临最高死刑的惩罚。西汉王朝强盛时期,郡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为103,下辖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为1587,至东汉时期,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仍然有1180。县以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三老地位较高,通过榜样示范和宣讲宗法伦理使得统治者意图自然而然地传到基层民众的圈子里,从而达到控制乡里人心的目的。据统计,两汉时期,中央加郡县官员数量竟高达到13万到15万之间。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地方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地方治理不同于罗马帝国地方治理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