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新的世界意识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天下观”之否定的基础上的,认为中国既不是世界地理的中心,也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只是世界上众多国家中的一国。1912年,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最早提出“世界的国家”。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世界意识进一步认为,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作为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应该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主动地融入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国家”,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做出中国自己应有的贡献。陈独秀《敬告青年》向青年提出了“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国民而无世界智知,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摘编自郑大华《从“天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开始研究与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有意识地将之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联系起来。由此,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较多地见诸报纸杂志。李大钊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等创办的《每周评论》还刊载了摘译的《共产党宣言》。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中指出,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影响的指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摘编自姜秀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早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早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点】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建立国民政治面临重重困境,平民政治与贤人政治(或者说精英民主)的矛盾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民主是逐步发展的,须从比较小的范围、比较低的程度开始民主的实践;另一方面,民主本身的平等逻辑、动员一般国民参与救亡图存的急迫需求以及欧美民主先进国出现的平民主义潮流,使不少中国先进分子立志追求全民政治与平民主义,要求全民或者至少是多数国民参与政治,但国民普遍缺乏政治思想、政治能力的现实条件又严重制约着政治参与的扩大。

——摘编自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爆发后,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重新审视并进行了批判,斥责“共和政治为少数资产阶级所把持,无论哪一国都是一样,要用他来造成多数人的幸福,简直是妄想”。为此,他们热情赞扬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民主,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平民政治才是纯化的平民政治,其实的平民政治”。承认用革命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

——摘编自宋易风《试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流变及其原因》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平民政治”思想兴起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平民政治”内涵的变化并简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困难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自1915年创刊至1926年终刊,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3篇,专门讨论“科学”的文章多一点,也不过五六篇。……我很纳闷:为什么学术界一直认为“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思想主题呢?反复寻找之后,我发现提“民主”与“科学”必引用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创刊后,发表了大量批判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章,另外、还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思想非常激进。这遭到一批观念保守的知识分子的批评。陈独秀为了回应那些人的批评,就写了这篇答辩书。答辩书中,陈独秀必须寻找一个连保守派也无法否认的理论依据,以抵挡对方的攻击,于是就将“民主”和“科学”搬出来——在当时的中国,“民主”和“科学”是没人敢批评、敢反对的。

——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材料二   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不能代表全盘。新文化运动之批判儒学显然算不上“全盘性的反传统”。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时并没有抹杀其历史价值。陈独秀、胡适等对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作用是予以肯定的。不过,陈独秀对儒学的现实价值提出了批判,认为其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生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与传统的关系是“形离而神合”的、因为传统是割不断、切不开的。他们自身是传统的载体,没有,也无法脱离传统。新文化运动中有一些激烈的话语乃是一种“言说策略”,从言说策略的选择这一视角来看,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话语的激烈乃是一种“有意的偏激”,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颠覆”与“全盘否定”,它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可见,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复杂性,简单化地认定新文化运动是“全盘性的反传统”.

——刘波《复杂性视域下的新文化运动评价重构》

(1) 据材料一、指出后人与时人眼中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有何差异?
(2)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全盘性的反传统”现象。请据材料二进行批驳。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