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经济与社会】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分布示意图       清代前期工商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清朝前期)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许多城市渡过鼎革之际的萧条,恢复往日的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得到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的有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当时,边远的西北地区也出现众多商业城市,如张家口、呼和浩特、西宁、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乌鲁木齐、伊犁等地。乌鲁木齐城内“字号、店铺,鳞次栉比”;打箭炉“商旅满关,茶船遍河”。宋元以来就以繁华热闹闻名的商业都市,商品贸易的兴盛发达更是令人惊叹。如乾隆年间的苏州,“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说明图中的经济现象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商业繁荣产生的影响。
【考点】
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西方世界而言,1648年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订立而成为一个标志性年份,瑞典和勃兰登堡首次以界石的形式作为国界的标志,西方国际秩序由此奠定。和约规定:“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与此相比,同年发生于东亚世界的一个事件似乎微不足道:这年二月,清廷颁《时宪历》于朝鲜,九月,朝鲜国王派人赴京“学《时宪历》算法”,随后于国内一直沿用此历。不过,从东亚世界的内在逻辑看,它却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奉正朔”(遵从奉行王朝的年号和历法)恰恰是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特征。

——摘编自李云泉《朝贡与条约之间: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的并存与兼容》

材料二   清代,中国主要面对的是西方各国,迎接的是与中国历代王朝都迥然不同的国际环境。《尼布楚条约》仅仅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晚了41年,康熙派遣了宫中两名耶稣会传教士徐日昇和张诚充当翻译,参与中俄和谈。该条约使清朝对疆域、边界的认识从漫无边际的“天下”向西方近代国界的观念转变。但也有学者认为清朝边界观念是基于中国传统“天下主义”而存在的。在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

——摘编自李晨哲《全球史视野下的法国传教士与康熙朝中外交流》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2)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材料二中清朝处理对外关系方式的变化,并从东亚国际秩序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