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尚书》有载:“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以文化程度作为华与夷的界限,但是夏、夷可互变,夷用夏礼,即夷的行为符合周的礼乐文明,夷则进而为夏;夏用夷礼,则退而为夷。

由于西周春秋时期诸夏与诸蛮夷戎狄的长期斗争与融合,春秋战国之际黄淮江汉流域广大范围内出现了一个由各族融铸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周边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同时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华夏认同得以进一步发展,《辽史》中就有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巷山,徙潢河之滨。”“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推动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发展。

——整理自教材和教师用书

结合材料解释“华夏认同”的内涵,并对这一现象进行阐释。

【考点】
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华夏族出现。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夷、蛮、戎、狄等族深入融合的华夏族为核心,包括中原及周边的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秦汉大一统皇朝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二   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南下,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后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各族在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过程中,其积极成果是把中华民族从发展阶段推进到壮大、巩固阶段。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摘编自谭玮一《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几个特点》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里头时代(约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都邑,就是当时的中央之邦;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了华夏早期文明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许宏《最早的中国》

材料二: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经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国观”的变化。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中国观”变化的原因。
(3)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观”变化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