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出处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韩非子·诡使》
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
《庄子·则阳》
举公义,辟私怨
《墨子·尚贤上》
材料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这五千年里,中国文化出现了三座伟大的高峰,分别是春秋战国、大唐盛世、赵宋之世。可以说,这三个时代是中国文化最灿烂辉煌的时代。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发展为主题写一则短文,标题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材料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信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的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共同点。
材料:
先秦儒学的重要观点
角度
影响
天人观
天意不可违;天人合一;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强调了纲常伦理;论证了君主的权力
民本思想
①
②
内圣外王之学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身以安百姓
③
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①②③。
材料 综观孔子的“仁”,包括孝悌、忠恕、智勇、“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惠”等一切美德。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统涵诸德之德,而且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是个极高的道德境界,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在老子看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墨子批评儒家“言亲疏尊卑之异”的爱,主张“爱无差等”。面对时局,墨子提出了“利天下”“利人民”的观点,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在《墨子·贵义》中还提到“利”的最高追求就是“兴天下之利”。同时,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也……顺天意者,义政也”,认为“义”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正义。
——摘编自刘培育主编《中国古代哲学精华》
材料 战国时的儒家虽为“显学”,但并不为统治者所信用。面对政治新体制的出现,荀子开始有意识地改造儒学,使其思想呈现出儒法融合的特征。秦朝灭亡,儒家从沉寂重新走向前台,荀子的后学既坚持儒家的仁义、孝悌、德治等文化价值,又吸收融合了法家、黄老思想的合理成分。如陆贾既强调仁义是政治的根本,又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这些思想尚未形成新的体系,显得零碎而不成熟,但其中许多合理成分后来都被董仲舒吸收融合,他以儒家“公羊春秋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框架,融合诸子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神学目的论体系。董仲舒对以前的思想,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扬弃,它是一个在更高阶段上融合各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新的大一统帝国也经过不断地选择实验,最后以它来作为自己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就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 随着古希腊先哲们将研究重点由自然转向人类社会,苏格拉底要求人们发挥理性思维,追求关于某种美德的相关知识,以实现对好的、善的生活的追求。这种理念可使理性的人控制自身的欲望,从而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状态。只有懂得运用自己理性的人才能不去做与道德相违背的事情,选择通向善的道路。
——摘编自谷雨《苏格拉底“节制”思想研究》
材料二 “节制”是荀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荀子的节制主张内涵丰富,包括限制怒、骄、惧、忧等情感,规约名利、声色等欲望,禁止争斗、巧辩等行为。作为礼乐制度下道德维度的规训,他的理念呈现出包容与和谐性,具有圆融的审美倾向。在荀子看来,节制是诸多关系的调节器,只要通过教化和引导人管理好自我的欲望,就可以实现物欲平衡。
——摘编自姜红《荀子节制思想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