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认为,“忠臣之事君,犹孝子之事父也”,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众所周知,汉代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扩大的家,从家庭层面,“父为子纲”,儿子要尽孝;国家层面,“君为臣纲”,臣要尽忠。对一个人来说,忠与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忠与孝的本质是相通的,只不过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退家则尽心于亲,进宦则竭力于君”是一个孝子、忠臣必须恪守的伦理义务。
——摘编自孔祥安《汉代忠君伦理的发展与强化》
材料二 依照儒家学说,忠、孝是一组对立统一、互为补充的观念,但自东汉后期特别是入晋以后,随着世族门阀制度的形成,世族社会家族本位意识进一步增强。士人的忠君观念逐渐淡化,他们对国家易姓多坦然处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朝更迭快、寿命短,远比不了宗族源远流长,因而人们很自然地重视宗族,依附宗族,这是宗族决定人的命运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甄静《论魏晋南朝士人忠孝观的倒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