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案例与违法类别。
序号
案例
违法类别
①
小刚的爸爸心存侥幸,醉酒驾驶机动车上路,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个月
②
某照相馆未经小兰同意,将其艺术照展出以吸引顾客,被判赔偿500元
③
某明星逃税,被相关部门罚款12万元
材料二 2023年3月16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直播带货消费纠纷案件审判情况。直播带货模式新、交易量大,存在一些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如商品销售者身份难辨识、起诉对象难确定等。
结合材料及对生活的观察,指出《备忘录》的颁布实施将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请运用“社会生活讲道德”的相关知识,指出划线部分所说的“伦理底线”是什么?为什么要守住这一底线?
──(希腊)伊索
材料二 实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我们节省着使用吧!
──(美)马克·吐温
请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材料 202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利用互联网仿冒或搭建虚假投资平台,通过不切实际的虚假宣传,引诱投资者进入网络虚假平台进行"投资"。一旦相信,必定血本无归。
相关链接: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结合材料和相关链接,运用所学知识,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评析电信网络诈骗行为
某校举行以“诚信的力量”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相关信息,请你参与活动。
材料一
信息一 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信息二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
(1)上述两则信息分别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近年来,从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到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高消费,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一系列激浊扬清的有力举措犹如徙木立信,在社会上树起了“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风向标。
小海认为:“诚信非常重要,做诚信的人,任何时候都必须实话实说。”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小海同学的观点进行判断分析。
①违背了诚信经营原则 ②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
③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④是不道德行为但不违法
①此行为违背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②此行为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③既受道德谴责,又应受到刑罚处罚
④既受道德谴责,又应承担法律责任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案例。
案例呈现 原告刘某与被告龙某是朋友,被告因资金周转提出向原告借款并承诺2个月后归还。原告于2023年1月29日向被告提供现金借款5万元,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条,载明该笔借款于两个月内还清,如到期未还,按月利息1.5%计算逾期利息。借款到期后,被告仍剩余借款1.55万元未归还,原告多次催要被告归还借款,被告均以各种理由推脱,原告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无奈诉至法院。公民法院受理此案,并依法作出判决。
法律链接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一条 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收取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支付利息。
筑牢保护防线,撑起成长晴天
一部法规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看了条例内容后,小治同学很困惑。既然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这么重要,为什么不写入宪法呢?
一个案例
2023年11月,四川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查明,陈某等人利用黑客手段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在网上采取曝光个人信息、发布虚假视频等手段对受害人实施网络暴力,多名未成年人受到了侵害。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制定法律法规还不够。为此,我倡议____。
(1)请运用法律知识为小志同学解开“困惑”。
(2)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对案例中陈某的行为进行评析。
(3)“期”成长,“盼”呵护。联系漫画,请你将倡议补充完整。
▲考试作弊行为破坏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妨碍公平竞争,破坏社会诚信,败坏社会风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为严厉惩治考试作弊犯罪,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罪和代替考试罪等规定。此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对考试作弊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2023年10月11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张某等人利用无线传输方式,在2021年、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组织考生考试作弊案作出一审宣判。人民法院以组织考试作弊罪分别判处张某等9名被告人5年6个月至2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至2万元不等罚金;同时,为防止其再次实施此类犯罪,对9名被告人依法宣告职业禁止。
▲“十年寒窗苦,一朝翰墨香。”考试公平是社会不容触碰的底线。考试作弊行为不仅破坏考试公平,还影响社会公平,严重损害考生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组织者不能心存侥幸,每一名考生都应严格遵纪守法,诚信考试,拒绝作弊,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得满意的成绩。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