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阶层
户数
人口
总收入(石)
公粮(石)
公粮占收入%
地主
16
91
462.0
104.70
22.6%
富农
40
356
679.5
92.09
13.5%
中农
244
1352
1481.8
120.95
8.1%
贫农
588
2498
1376.8
30.34
2.1%
雇农
64
235
58.8
—
其它
37
214
111.3
2.92
2.6%
合计
989
4746
4170.2
351.00
8.4%
这一现象体现了( )
材料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军区里有一批军旅漫画作者,他们以根据地为依托,以漫画为武器,转战太行,与日伪军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斗……一边行军作战,一边挥笔作画。墙壁、山石,是他们天然的画板;矿物质、红胶土是上天赐给他们的最好颜料。所到之处,笔墨挥洒,被人们誉为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双枪漫画兵”……抗日军民在战争中逐渐发现,漫画传单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因而把它戏称为“纸弹”。
——据郑化改《不朽的艺术传奇:追忆抗战时期晋察冀敌后“漫画战”》
结合所学知识,以“敌后漫画艺术的价值”为题,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条理清晰。)
下图为1942年7月7日发行的《晋察冀画报》的创刊号的封面与封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写份解说词。(要求:说明创刊号的设计意图及该杂志的历史作用)
材料: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华侨掀起回国投资建厂的热潮,为支援祖国取得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1929年至1932年底,南洋华侨归国者就超过二十八万人。而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抗战的不同时期,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区域的选择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变化。
——据昊元、童莹(战时华侨投资国内空间分布:基于政策视角的解读》
注:1932年,受日军侵华形势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以长安为陪都进行建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所给地图中画出中国抗战不同时期内海外华侨在国内集中投资的主要区域及其方向变化,并任选其中两大区域说明理由。(要求:按图例要求圈画出大致的地城分布及其变化方向;说明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一 (旧)年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艺术形式,由民间艺人根据民众的喜好和愿景,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辅以特定的艺术想象绘制成品,供年节时粘贴于门框或室内墙壁上。其题材内容大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门神类(《神茶郁垒》)、迎福纳祥类(《金玉满堂》)、农令节气类(《女十忙》)、敬神祭祖类(《家堂》)等。
——摘编自朱斌《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塑造》
材料二
创作时间
年画
解读
1944年
抗战胜利
《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彦涵创作)
将中国传统的“门神”秦叔宝、尉迟恭的形象换成了八路军、民兵。成为解放区老百姓家中的新“门神”。
1948年
纺织互助
《纺织互助》(武强创作)
入选《一九四九年新年画选集》。该作品表现了解放区妇女“有的织、有的纺,互助起来实在强”的互助纺织场景。
1950年
新得的黄牛
《新得的黄牛》(李可染创作)
画上题诗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椎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
——图源网络;解读内容摘编自尹毅《抗战时期解放区年画研究》和朱斌《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塑造》
材料一 《新青年》和《申报》都是近代重要刊物,并在广告运作中得以结缘。
表1 《新青年》在《申报》中的广告投放频次
版次
广告时间范围
广告投放次数
广告主
备注
第Ⅰ卷
1915.10.1—1916.5.18
6
群益书社
含第Ⅰ卷第1号赠书致谢
第2卷
1916.9.3—1917.3.6
第4卷
1918.1.17—1918.8.4
9
含预告1次
第6卷
1919.4.20—1919.11.27
14
第7卷
1919.11.14—1920.5.20
31
含预告3次
——摘编自张宝明《当“名刊”遇见“名报”:<新青年>在<申报>上的广告运作》
材料二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国统区唯一发布的大型机关报,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喉舌。
表2 《新华日报》的部分内容。
时间
内容
1938年1月19日
台湾宜兰矿工举行暴动,七千余矿工与日军激战后,焚毁日军弹药库,炸毁储油池,夺取武器。矿工最后进入阿里山坚持抗战。
1938年1月25日
当日寇进占南京时,未及逃出之我国难民,手无寸铁,皆为驱集一处,以机枪扫射而死。
1946年6月25日
关于美国军事援助、干涉中国内政,毛泽东批评这“不仅危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还破坏了中美两大民族的光荣友谊,构成了对中国人民的生存与自由的威胁”。
——摘编自双传学《从“一个方面军”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高度等》
材料一 1941年12月,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各根据地按照中央指示,实行精兵简政,缩编主力。同时党、政、军、民、学各种组织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地方武装与人民武装,寓兵于民、全民皆兵,逐步形成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的人民战争武装力量体制。到1943年,绝大多数抗日根据地渡过了难关,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又进入了“再上升”阶段。
——摘编自臧运祜《抗战严重困难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建设》
材料二 1981年秋,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作出高度概括: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1985年中央军委通过《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作出减少军队员额100万的决策。通过调整,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人民解放军在精兵、合成、高效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军队的正规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