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使图》是唐代章怀太子墓墓道中的壁画,画中人物均为真人大小,共有六位。该画描绘的是唐朝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觐见使节的场景。画面左侧三位为唐朝鸿胪寺官员。右侧三位为觐见使节,拱手躬身,毕恭毕敬,根据推断,为首者应为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中间者,学界对他的国籍有诸多不同解释,如“日本使者”“新罗国使者”“高句丽使者”“渤海国使者”等,均在讨论之列;最后一位,学者们普遍推测其为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室韦族或袜羯族的使者。
根据图文材料,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关唐代对外交往的信息?
唐宋元时期,国家在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某校七年级(1)班围绕相关内容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史论结合——阐述对外交往】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任务二 【再现历史——展示政权并立】
如图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任务三 【加强管理——汲取治国智慧】
材料一:733年,他毅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第一次遭到了官府的阻挠以失败告终……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因风浪很大,三次起航最后只好在海南岛南部靠岸。第六次东渡同样是历尽千辛万苦,但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把中国文化带到了日本。
材料二:贞观初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他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孤征沙漠,独步雪山,独行五万里,历经四年到达目的地,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他于贞观十九年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回国后,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他的游历被记录成《大唐西域记》。
材料一: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46年,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大化改新。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一: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
---夏承焘
材料二:“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 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材料一
图一金字塔
图二《汉谟拉比法典》
石柱局部图
图三古代印度佛像
图四古希腊陶瓷
材料二
图五
图六
材料三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改新”,实现了历史的飞跃。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四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签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
【经济繁荣——底气】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民族交融——和气】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少数民族原来不会耕地),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也学会了种植庄稼)。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
——元稹《法曲》
【对外开放——大气】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文艺多彩——才气】
材料五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材料一 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变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郑和历时28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将先进的中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等远播海外,谱写了人类航海史上崭新的篇章。
——王更红《从郑和下西洋话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材料四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