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以降,由于中国本土道教的形成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渐,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儒学与道教、佛教三种文化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儒释道鼎足局面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后因韩愈等儒生们的力排佛道,儒学才逐渐得到重振与复兴。 

——摘编自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范缜、王通、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及李翱等儒学家。范缜及其前后的儒者先后掀起了思想史上的报应问之争、达性论之争以及影响深远的神火神不灭之争,企图从各个方面批判佛教的哲学基础,以捍卫儒学的理论阵地。这一时期,魏晋经学在数量与质量上直逼两汉,传世的十三经近半数为魏晋人所注。隋代儒生王通毕生续作六经,为周孔之道的复兴呼号,提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修仁义礼智信,外建王道政治的思想,探讨了道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研究了性情善恶等问题。至唐中后期,韩愈等名儒关于哲学的主题即天人关系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辩,特别是在性情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唐太宗时诏命孔颖达等考定五经,高宗永徽四年( 653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使得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考点】
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推明孔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充分继承并发展孔孟荀的思想主张,构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新儒学理论体系。董仲舒提出的“性三品”说,就深受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启示和影响。虽然董仲舒在构建他的思想理论体系时也吸收融合诸子思想,但这种吸收和融合只是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是为了辅助和巩固儒家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第二、在国家选士、教育内容和统纪法度上向汉武帝建议以儒家经学为统一标准。“推明孔氏”将儒学从与诸子百家平行的位置提高到主导的位置,使儒家学说地位得以提升,为其成为“一尊”奠定基础。

——摘编自欧亚琴《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

材料二   唐代佛教大盛,儒学门庭冷落,“不过,儒学在中唐后仍然出现了一些生机”。这生机之出现,便有韩愈及其弟子之力。特别是韩愈,他不遗余力地抑制佛教的强势发展,接续道统,与佛教争正统地位,于是便有了中唐儒学复兴运动。中唐儒学复兴之生机,虽然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撼动佛教,但却“为宋明时期儒学的再度复兴作了思想的铺垫”。正是韩愈崇儒排佛,创建并守护道统,儒学才能在唐代儒释道三元一体的大格局下保持正统地位,进而使得宋代充满文化自信,在其频遭游牧民族入侵、民族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仍能坚守儒道,并吸收禅佛思想而创立宋明理学,儒学也得以再度复兴,走向辉煌。

——摘编自甘也达《韩愈刺袁与中唐儒学复兴运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唐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汉唐儒学发展的思想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佛教的社会影响

史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史料二  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朝廷经常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就是典型例证。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辩论地点在国子监或内殿,时间多定于朝廷重大节日。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 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评析。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