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有学者对先秦时期世族在各国执政人数作了如下统计,见表4:
国别 | 执政人数/人 | 属于世族的执政人数/人 |
周 | 31 | 27 |
鲁 | 25 | 24 |
晋 | 72 | 66 |
齐 | 32 | 30 |
楚 | 50 | 28 |
郑 | 19 | 15 |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名目繁多,但大体却分为三类。首先是贤良方正,此为汉代选士的一种重要制度,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其次是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的简称。始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诏举“孝悌”“力田”和“廉吏”,分别荣赐帛匹和米粮。第三是茂才,“茂才”原名“秀才”,其等级较“孝廉”为高,有如后世之进士,初属于特举之列。其制乃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摘编自邝士元《国史论衡系列:中国经世史》
材料三
隋朝建立后,宣告废除“九品中正制”,皇帝强化了察举制中的考试要素,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科举制的特点是报名随意,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报考科目多,分科举人,所以这一选拔方式被称为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采用命题的方式,因为录取难度大,很能考验参与者的真实水平,所以受重视的程度也比较高。宋代科举考试程序较唐代烦琐,但主要还是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明朝继承了前朝科举取士制度,并发展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各级考试内容均出自儒家经典的文句,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进行重点解答,不能有个人看法,答卷的文体也有严格规定。
——摘编自纪连海《纪连海点评中华上下五千年·事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