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负责望空宗族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主菅少数民旋事物
大仆
负责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和投化
材料一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秦汉以来,以中华或中国为对象和标志的传统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某个具体王朝的认同,还开始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认同,也带有传统政治治理模式长期得到继承发展,各个大一统王朝统治核心思想得以延续,统治中心地域大体不变,疆域或缩或扩、交叠更替,作为臣民的各族却因之不断融合壮大、反复结为一体的治理圈之政治趋同与认同特征。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一 周之事迹,封建者,必私其土,列侯骄盈……周之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之事迹,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一 1820—1883年,美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这场改革使联邦文官远离政党和意识形态的制约,把文官制度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为了落实道德标准,美国政府还逐步设立监督执行道德标准的机构,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惩罚。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道德法》成为对政府道德的法律约束。大多数国会议员认为,防止腐败不能仅限于完善官员的个人道德,更重要的是依赖法律和规章。
——摘编自张宇燕等《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材料二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
内涵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
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因俗而治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