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绢与马

材料一: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考点】
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乾陵无头石像之谜

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在陵园朱雀门外,有61尊石人群像分立两旁,这些石像大约建成于武则天去世前后。石像背后刻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唐朝西部、西北部的少数民族首领,或者是外国使臣,他们都为唐朝的统一与和平外交做出了贡献。石人像与真人一般大小,然而61尊石像的头全部不见了踪迹。那么,这些石人头像为什么被毁了呢?

材料一  据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八国联军侵华时,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的头砍掉了。
材料二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在明朝时,当地流行瘟疫,病死百姓不计其数。百姓认为瘟疫来源可能是这些石人在作祟,所以将石像都砸掉了头。
材料三  1906年,一位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乾陵考察,回国后写成《长安史迹研究》一书。他认为石像是在明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中倒落的,石像的头也断落了,是后人把这些石像又竖起。
材料四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了里氏8-11级的大地震,八十多万人死于这次灾难。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史称关中大地震。(注:乾陵距离华县100多公里,处于震中)
——以上材料均摘自CCTV-10《探索·发现》栏目之《乾陵无头石像之谜》
(1) 你认为这些石像的原型人物有可能来自哪些少数民族或者是外国?请说明依据。
(2) 武则天为什么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请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文化交流,华夏族与其他民族逐步融合。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奠基时期。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具有开创性。汉朝长达四百年,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对外交往中,汉朝的使者被称为“汉使”,汉朝的人被称为“汉人”,汉朝的军队被称为“汉兵”,汉族族称的稳定性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汉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周边各民族,有的民族还显著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地发展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太宗一度被尊称为“天可汗”。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辽、夏、金三个政权都是仿照汉族王朝模式建立的,具有国号、年号、汉式政权机构和一系列相关的礼仪制度。它们的统治范围已不局限于其民族原居地,而是不同程度、越来越深入地拓展到汉族居住区。元朝大一统的重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明清时期,中国的辽阔版图基本奠定。在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主要特征。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