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域都护

材料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初置。”《汉书·郑言传》载:“自元狩(汉武帝年号)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

材料二: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西域的莎车(西域诸国之一)等国在天山南道发动叛乱。《汉书·冯奉世传》记载,都护郑吉、汉使冯奉世等“遂以节(古代使节的权力凭证)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拢其域。”

材料三: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汉书·西域传》载:“其后日逐王畔(叛)单于,将众来降,护郑善(西域诸国之一)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是岁,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古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1) 对比《汉书》不同篇目对西域都护设置的相关记载,指出其异同,并谈谈你对记载差异的看法。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域都护设置的作用与意义。
【考点】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东汉的兴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郡国并行,郡的权力不算太大,对地方的监察只是由丞相不定期派使者到各地巡察。惠帝时,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豪强地主、官吏多行不法之事。于是,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相国曹参请派御史监察三辅郡,部分地区恢复御史监郡制。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丞相遣使分刺各地。文帝还时常亲自派御史到各地巡视,但至武帝以前仍未形成固定的制度。朝廷派出的监察官既有御史,又有丞相史;他们的监察地区亦无固定划分。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正式设置刺史制度。朝廷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即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阯、朔方。每州派部刺史一人,负责监视州部内之郡县。刺史秩仅六百石,却有权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和王国相,后来甚至可以督察诸侯王。这些秩低权重之刺史是皇帝的代表,每年八月巡视郡国,其主要任务是监视地方官和“强宗豪右”。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以前汉代中央对地方监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内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权为了有效抑制私营商业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统治集团运用“轻重”论的经济学说,决定由朝廷垄断经营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事业。首先垄断铸币权,由中央铸造法定货币五铁钱通行全国,控制商品流通的中心环节。接着垄断盐、铁、酒的生产和销售,还试图垄断经营海渔业。而且封建国家对无法垄断生产的农副土特产品,采取官府直接经商的办法,即推行均输平准政策。于是,西汉政权进一步控制了商品市场,排挤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并获得广泛的商业利润,无形中钳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东汉社会经济演变的另一种趋势是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由于东汉时期仍然承袭西汉前期制定的赋税制度,轻田租而重人口病,所以随着东汉大土地占有制的发展,使租税剥肖朝着“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的趋势流化。东汉政权为了挽回“优饶豪右”和脱籍流民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加残酷地盘剥贫民,致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加上东汉时期连年遭受水、旱、风雹、蝗螟之灾,导致越来越多的贫民破产流亡。因此社会经济衰退,全社会商品购买力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冷鹏飞《论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政权抑制私营商业发展的策略。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东汉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