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前溶液温度
混合后最高温度
第一次
20.2℃
30.1℃
第二次
20.3℃
30.4℃
第三次
20.4℃
29.0℃
已知:反应前后,溶液的比热容均近似为4.18J/(g∙℃)、溶液的密度均近似为1.00g/cm3 , 忽略溶液体积、质量变化和金属吸收的热量。请计算:
主反应I:
副反应II:
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键
键能/()
413
436
a
745
则。
实验编号
b
c
温度/K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80
120
①(填“>”“<”或“=”),曲线II对应的实验编号是。
②若在曲线Ⅱ的条件下,20 min时达到平衡生成1.2 mol H2O,则20 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 , 反应II的平衡常数(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平衡时CH4选择性=(CH4选择性 , 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反应I的平衡常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图中A、B、C、D四个点中,能表示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点。
H—O
N—H
946
463
942
391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②时刻改变温度,时间段内,(填“>”、“<”或“=”,下同) , 。
③时刻改变的条件为;若时刻使用催化剂,在图上画出NO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已知:①反应Ⅰ为快速平衡,可认为不受慢反应Ⅱ、Ⅲ的影响;②因反应Ⅰ在高压氛围下进行,故压强近似等于总压。回答下列问题:
①完成化学方程式: 。
② 催化丙烷脱氢过程中,部分反应历程如图1, 过程的焓变为(列式表示)。
③ 可用于 的催化氧化。设计从 出发经过3步反应制备 的路线(用“→”表示含氮物质间的转化);其中一个有颜色变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ⅰ)
(ⅱ)
①下列有关 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有。
A.加入少量硫酸,溶液的pH不变
B.加入少量水稀释,溶液中离子总数增加
C.加入少量 溶液,反应(ⅰ)的平衡逆向移动
D.加入少量 固体,平衡时 与 的比值保持不变
② 时, 溶液中 随pH的变化关系如图2。当 时,设 、 与 的平衡浓度分别为x、y、z ,则x、y、z之间的关系式为 ;计算溶液中 的平衡浓度(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在稀溶液中,一种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A)与其所吸收光的波长( )有关;在一定波长范围内,最大A对应的波长( )取决于物质的结构特征;浓度越高,A越大。混合溶液在某一波长的A是各组分吸收程度之和。为研究pH对反应(ⅰ)和(ⅱ)平衡的影响,配制浓度相同、 不同的 稀溶液,测得其A随 的变化曲线如图3。波长 、 和 中,与 的 最接近的是;溶液 从a变到b的过程中, 的值(填“增大”“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