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呼吸自救器是人在缺氧环境或出现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中使用的一种安全防护装置。如图是某化学氧自救器的示意图,其供氧装置由“初期生氧器”和“生氧罐”组成同学们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如下探究:

(1) Ⅰ.探究“初期生氧器”

(查阅资料1)

①该化学氧自数器在工作初期,内部独立的“初期生氧器”首先启动,以解决初期供氧不足的问题。“初期生氧器”内有氯酸钾、二氧化锰、铁粉等成分。

②Fe3O4能与硫酸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3O4+4H2SO4 =Fe2(SO4)3+FeSO4+4H2O

 “初期生氧器”主要依靠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 小组成员为了解铁粉的作用展开了研究。

(实验探究1)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初生氧器”充分反应后的物质于纸上,将磁铁靠近并接触粉末

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

被吸引物质可能是Fe、Fe3O4或两者都有

取①中被铁吸引的物质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澄清的黄色溶液

被吸引物质中一定含有(填化学式)

(3) “初期生氧器”中铁粉与氧气反应能,从而使氯酸钾的分解反应能持续进行。
(4) Ⅱ.探究“生氧罐”

(查阅资料2)

①该化学氧自救器主体是由“生氧罐”供氧,内部装有颗粒状超氧化钾作为“制氧剂”,其反应原理为:4KO2+2H2O=4KOH+3O2↑;4KO2+2CO2=2K2CO3+3O2

②超氧化钾能与硫酸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KO2+2H2SO4 =2K2SO4+3O2↑+2H2O

(实验探究2)

同学们对超氧化钾是否变质展开了研究,取出久置的“生氧罐”内颗粒状固体,称得样品质量为69.3g,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待实验结束测得C装置增重2.2g,E装置内固体变黒色且增重19.2g(实验前已排尽装置内空气,使用的药品均足量)

反应开始后A装置中通入N2的目的是

(5) 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6) 超氧化钾(选填“未”“部分”或“全部”)变质。
(7) 生产该“生氧罐”时加入的超氧化钾的质量为克。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丝绸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化学兴趣小组对生产丝绸的原料、生产工艺、废水成分、丝制品养护等产生兴趣,开启了“认识中国丝绸”的实验探究。

任务一了解丝绸生产所用原料和工艺

用纯桑掻丝所织造的丝绸,称为真丝绸。蚕丝不耐碱,染色宜在酸性或接近中性的染液中进行。蛋丝属于(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任务二探究丝绸染色工艺的影响因素

丝稠染色工艺对最终产品的品质至关重要。为研究染色时间、温度和等因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兴趣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如下(已知色泽鲜艳度、染色均匀性和染色牢度的评分范围均为 , 分数越高表示染色效果越好)。

序号

染色时间/分钟

染色温度/º

染色效果评分

色泽鲜艳度

染色均匀性

染色牢度

30

60

4

7.5

8

8.8

45

60

4

9.0

9.2

9.5

60

60

4

8.2

7.5

8.4

45

70

5

9.6

9.3

9.6

45

70

4

8.5

8.7

8.4

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丝绸染色的最佳条件是

任务三探究丝绸工艺废水成分的性质

丝织染色后的废水呈酸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废水中含有硫酸,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来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Ⅰ.试管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试管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探究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中的溶液逐滴加入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蓝色沉淀。则下列分析推理不合理的是(填序号)。

①滴加后,D中溶液变小

②滴加前,D中没有固体剩余

③长滴管中吸取的中溶液为无色

任务四丝制品养护

蚕丝衣物需精心护理,最好用选用冷软水手洗。兴趣小组软化自来水时,将自来水煮沸、冷却后,发现有白色不溶物。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该白色不溶物是(其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式为:)。取白色不溶物,充分加热,完全分解生成和水蒸气,将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右图所示的装置(各装置中的药品都足量,其中碱石灰是氧化钘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实验测得装置的质量增加 , 装置的质量增加 , 则

实验探究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