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就是其中之一。
(1)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设计)同学们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该反应原理分别设计了图一、图二两个实验。

(2) (实验验证)

第一组同学按图一所示,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过一会儿观察到气球鼓起,认为二者发生了反应。第二小组同学认为该实验不严谨,理由是。于是同学们将该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做了对比实验,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3) 第二组同学按图二所示,先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过一会打开止水夹,观察到,也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4)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反思,设计并进行了图三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瓶中产生,再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5) (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和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
(6) (废液处理)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上述实验中所有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测得溶液的pH<7,且含有毒的钡离子。从环保的角度考虑,需要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填一种具体物质),将废液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丝绸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化学兴趣小组对生产丝绸的原料、生产工艺、废水成分、丝制品养护等产生兴趣,开启了“认识中国丝绸”的实验探究。

任务一了解丝绸生产所用原料和工艺

用纯桑掻丝所织造的丝绸,称为真丝绸。蚕丝不耐碱,染色宜在酸性或接近中性的染液中进行。蛋丝属于(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任务二探究丝绸染色工艺的影响因素

丝稠染色工艺对最终产品的品质至关重要。为研究染色时间、温度和等因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兴趣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如下(已知色泽鲜艳度、染色均匀性和染色牢度的评分范围均为 , 分数越高表示染色效果越好)。

序号

染色时间/分钟

染色温度/º

染色效果评分

色泽鲜艳度

染色均匀性

染色牢度

30

60

4

7.5

8

8.8

45

60

4

9.0

9.2

9.5

60

60

4

8.2

7.5

8.4

45

70

5

9.6

9.3

9.6

45

70

4

8.5

8.7

8.4

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丝绸染色的最佳条件是

任务三探究丝绸工艺废水成分的性质

丝织染色后的废水呈酸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废水中含有硫酸,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来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Ⅰ.试管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试管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探究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中的溶液逐滴加入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蓝色沉淀。则下列分析推理不合理的是(填序号)。

①滴加后,D中溶液变小

②滴加前,D中没有固体剩余

③长滴管中吸取的中溶液为无色

任务四丝制品养护

蚕丝衣物需精心护理,最好用选用冷软水手洗。兴趣小组软化自来水时,将自来水煮沸、冷却后,发现有白色不溶物。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该白色不溶物是(其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式为:)。取白色不溶物,充分加热,完全分解生成和水蒸气,将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右图所示的装置(各装置中的药品都足量,其中碱石灰是氧化钘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实验测得装置的质量增加 , 装置的质量增加 , 则

实验探究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