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外阅读。

高粱情 (作者:牛汉,选文有删改)

高粱在我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一想到高粱,眼前就浮现出它笔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

我的家乡在雁门关脚下,土地灰茫茫的,十分贫瘠,能够种麦子的地极少,只有耐得住大自然折磨的强悍的高粱好种。千百年来,土地、人和高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我是吃高粱米长大的。在我离开故乡之前,一年四季,顿顿饭离不开高梁。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

高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它那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给人以自信和力量。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梁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我问父亲,为什么高梁下边长了这么多“爪子”?父亲告诉我,不要以为草木、庄稼都不如人,都没有知觉。其实庄稼很聪明,它们对大自然的感觉,甚至比人类还要敏锐。它们有的爬蔓,紧紧贴着大地,有的像树一样站着,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争取阳光和空间。对于高粱,气根是不可缺少的。夏天暴风雨来临前,它就迅速地生出气根,深深地扎进土里,风暴无法撼动它。它就像一个摔跤手,脚跟稳稳地定在地上,那么坚韧,等着对手向它扑来。

父亲说:“高粱的根最苦,所有的虫子都不敢咬它,根是它的命。"说着,父亲掐了一小截,让我用舌头舔舔,啊呀,那个苦劲儿到现在我还记得。

麦子、豆秧能用手连根拔起,但是再有力气的庄稼人也很难拔动高粱。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站得像高粱一样,要有它那抓地的根,要练到根从脚脖子上生出来。”他还说:“摔跤时脚定在地上,要觉得自个儿不是有两只脚,而是有几十只!”高梁就有几十只脚,而且每一只脚都深深地扎到地底下。

我虽然练不出高粱鹰爪般的脚,但它那坚韧不拔的品格却始终激励我顽强地生活着,跋涉着。

(1) 我读这篇文章大约用了分钟,运用阅读策略,完成练习。

①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产生一个疑问:“”带着这个问题读,我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更快了,阅读的速度也快了。

②读到第3自然段的时候,我很快就能看到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

(2) 阅读短文,感受高粱身体部位的特点,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3) 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高粱的生长环境,侧面表现出高粱顽强的生命力。 B.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高粱的根坚强有力的特点。 C. 第4自然段中写“那个苦劲儿到现在我还记得”,流露出“我”对高粱根的嫌弃。
(4) 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点明了高粱对作者的巨大影响,抒发了作者之情。
(5) 文中的高粱具有怎样的品格?让你联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用几句话写下来。
【考点】
散文阅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我爱花生花

①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②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地边走过,二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丛中。绿里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毯子镶着粒粒金灿灿的宝石。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③花生花没有婀娜的姿态;看上去的确比不上樱花、牡丹、白莲。不过一位名人说过:不是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我也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觉得它美,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三年前,我和妈妈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刚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

④“不要采!”妈妈制止我,“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花生的花,没有一朵是空花。开一朵花,地下就长一颗花生;你摘掉一朵,就要少长一颗花生。

⑤“是真的?”

⑥“妈妈还骗你?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便结出果子,也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下,不让人知道花生结果是自己的功劳。

⑦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多可爱的小黄花!千千万万的小黄花默默地开,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⑧从此,我对花生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看到它,我就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1) 文章采用的写作方法是(    )。 A. 借物抒情 B. 借物喻人 C. 托物言志
(2) 短文的第②自然段分三层描写了花生花的外在美。先写,接着写,最后写,写这些是为了

A.让人们知道花生花开得很慢

B.讴歌下文中有类似花生花的美好品质的人

(3)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句:从妈妈的话中,你知道花生花的特点是:

②句:妈妈拿和花生花作对比,突出了花生花蕴殿着的另一种美,这种美是指

(4) 这篇短文通过描写花生花,赞美了什么人?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课外阅读。

藏在心中的鲜荔枝

①小时候,我很不懂事,爷爷一生病,家里人都急得团团转,只有我最开心。因为来看望爷爷的叔叔阿姨时常会留下一些奶粉、罐头之类的“好东西”,爷爷又总是说:“我不爱吃。”于是这些好吃的便成了我的“囊”中之物。可8岁时由吃引起的一件事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天,爷爷又病了,咳得很厉害。姑姑拎着一大袋东西来看他。准是又有好吃的啦!我想着,便偷偷地藏在爷爷卧室门外看。果然,姑姑从袋子里拿出了蜂王浆等补品,还有一大串鲜荔枝!“爸,这是您最爱吃的鲜荔枝!”姑姑边说边剥给爷爷吃。那晶莹的荔枝肉馋得我直流口水,可惜就在这时我被妈妈叫走了。

②回来时,姑姑已经走了,爷爷知道我最爱吃鲜荔枝,就招呼我说:“小琴,这个爷爷不爱吃,你拿去吃吧!”我感到很奇怪,便问道:“爷爷,刚才姑姑不是说您最爱吃吗?”

③“……爷爷以前爱吃,现在不……不爱了!”太棒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爷爷在一旁默默地笑着看我吃。

④当荔枝所剩无几时,妈妈给爷爷端饭来了。见此情景,她怒不可遏地呵斥道:“小琴,你怎么把爷爷最爱吃的鲜荔枝给吃了!”说着就将剩下的几个荔枝夺了过去,放在了爷爷的床边。我委屈地哭了,爷爷赶紧说:“没关系,我……我不爱吃……。”

⑤我低着头走出了爷爷的房间,这时我才明白,并非爷爷不爱吃,而是因为他爱我远胜于爱那串鲜荔枝!从这时起我心中便藏下了这串鲜荔枝。

⑥以后,我发现身边有许多像爷爷那样的人,他们以种种“不爱、不喜欢”为借口,把好东西让给了我。现在,我也学会了“撒谎”,告诉他们“我也不喜欢,给您吧

⑦一串鲜荔枝,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吞虎咽:

怒不可遏:

(2) 通读全文,说说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恰当的一项是( ) A. 顺序 B. 倒序 C. 插叙
(3) 下列对文中爷爷的性格特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善良 B. 慈爱 C. 温和 D. 亲切
(4) 阅读第④自然段,说说“见此情景”指的是什么情景?
(5) 第⑥自然段中,我也学会了“撒谎”,这句话中引号表示(    ) A. 特定称谓 B. 特殊含义 C. 引用 D. 否定和讽刺
(6) 从爷爷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 短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
(8) 这一串鲜荔枝,让“我”明白了这一道理。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千米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最后将大桥的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千米处倏忽隐没,再在6千米外腾空而起。连接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

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但科研人员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⑦施工的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⑧这座大桥不仅连接起中国的内地、香港和澳门,还将中国与世界连接在了一起,被连接起来的不只是地域,还有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有删改)

(1) 阅读短文时有许多提高阅读速度的办法。如:

①看到题目时,我会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读,我对短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快了。

②读到第②段时,“毗邻”这个词语我不懂,但是并不影响我理解短文,因此我

③阅读第⑤段时,我可以借助“”这个关键句来提高阅读速度。

(2) 港珠澳大桥“在离岸20多千米处倏忽隐没”的原因是
(3) 下面关于“港珠澳大桥”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桥梁。 B. 这座大桥主体部分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C. 科研人员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解决了海底沉管隧道的难题。 D. 港珠澳大桥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4) 面对这样的伟大工程,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写几句。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