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听秦腔

①音律是人类最纯洁、最迷人的一种语言。心中隐不去的音律中,有苏州园林翠鸟的婉转动听,有黄梅戏行云流水般的唱腔,也有辉煌大厅里震撼人心的交响乐曲。但还有另一种声音粗犷豪迈,盘旋在高天流云之间,它在欢乐时嘶吼,在忧伤时泣诉,它就是秦腔。

②在城里的公园林下、出租车内,在乡下的田间地垄、牧羊坡上,人们都在吼着秦腔,聆听那些气冲斗牛似懂非懂的唱词,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原生态歌调的浓郁氛围。秦腔诞生在八百里秦川,那里沟壑纵横,那里十年九旱。秦腔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大苦中的大乐。你看,骄阳似火,广袤的原野上,热风起处,大地上泛滥着一种浓郁的麦香,农人们挥镰收割,汗如雨下,在巨大的空间背景下显得渺小和无助,当累得筋疲力尽时,人直起腰仰头大吼一段秦腔,困乏便一下子随着腔调走远了。

③听多了秦腔,便体味到其中的“快板”和“慢板”之分。高兴时唱“快板”欢音,像壶口黄河,酣畅淋漓;悲苦时唱“慢板”苦音,像深谷冷泉,______。“快板”和“慢板”,都情真意切,既朴实又夸张。

④吼秦腔时要用生命的底音。这声音带着冷峻之气,是经过西伯利亚冷风揉搓过的;这声音还带着血丝,发自肺腑,磨烂喉咙,有一种粗犷的、悲壮的气势。有时候这声音也是妩媚婉转的,但没有丝毫的忸怩作态,那是赤足走在黄土地上的一种大方,一种本色,是原始的返璞归真。

⑤我听过阴柔婉约的《梁祝》,也听过狂放喜庆的《金蛇狂舞》,但总感到它们是纯粹的艺术,而秦腔却是来自世世代代秦人心中的音律,散发着泥土气息,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朴实无华又意味深长。

⑥秦腔,让人挥之不去,魂牵梦绕…

(1) 短文中写“秦腔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大苦中的大乐”,请你从第②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人们大苦中的大乐”的语句,在文中找出来。
(2) 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地方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欢声雷动 B. 如泣如诉 C. 雀跃欢呼 D. 鼓乐喧天
(3) 人们常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短文中也多次提到“吼”秦腔。下面是四位同学对“吼”字的理解,你认为(    )项不是本文所表达的。 A. 展现了原生态歌调的特点。 B. 表现出秦腔粗犷、悲壮的气势。 C. 突出秦腔是纯粹的艺术。 D. 表现出秦川人民返璞归真的自然状态。
(4) 第⑤自然段中提到《梁祝》和《金蛇狂舞》,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谈一谈。
【考点】
散文阅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下题。

从莲花塘到万古堂(节选)ㅤㅤ

①万古堂小学在山的那一边。从莲花塘到万古堂的山腰,隐约有三条小路。

②第一条路,从塘塍上陡坡,迎面是一棵大梨树,树身上吊绑着大垛的干稻草,是牛儿们过冬的草料。悬在空中,不渥堆,不腐烂,总有太阳的味道。牛儿扬着脖子,用嘴撕扯树干上的草们,不多吃,不抢吃,想必是知道须留些个,待大雪封山、草料短缺的日子再吃。过了这棵大树,是一棵棠棣,树上有刺如锥。小时候爬树,胳膊腿儿虬在枝丫间嬉戏,谁的屁股不小心被刺扎着了,一定是锥心地疼、嗷嗷地叫。棠棣春末开花,艳艳灼灼,花簇紧致,秃秃的果儿不大,却是成双成三地扎在一起。读到《诗经•棠棣》里的“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方悟古人以棠棣喻兄弟之情的由来。经过这两棵树,沿山脊一直走,顺坡下去就是小学的菜园子。地里的青黄瓜、红番茄们等不到成熟,就被孩子们摘了充饥解渴。

③第二条路,从村牛栏屋的侧面上斜坡,一片桐树林,连着一片李树林、梨树林。不上课的夏日,爬上粗壮的油桐树,四仰八叉地横躺在阔叶粗枝间读书,有知鸟声陪伴,可以忘了时辰,不闻大人疾呼声。春雨蒙蒙,小路上李树开花一片白,含烟带雨,娇翠素静。清明时节,早起上学,忽见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花瓣雨,春泥路,顾盼贪玩不思学。这条路可以一直通到学校的公厕一一山村现代文明的稀有标志,厕所内外满是孩子们的涂鸦。

④第三条路,爬莲花塘后山坡,上竹林,翻山包,沿山腰荆棘路,走过一片墓地,直达学校的背后。这条路虽近,孩子们却很少走,一分窄,九分怕。

⑤乡下孩子,有脚就有路。有家住京广线边上架桥郑家的同学,每天能看到京广线上的火车“况且况且”地开过来,“胡吃胡吃”地开过去,我特羡慕他们,还专门到郑姓同学家里夜宿,听火车的声音。他们上学路远,要穿过宽宽的田畈,一不小心被漫天的油菜花、无边的紫云英、    牵绊了眼和脚,或者一不小心被    逗起了玩兴,或者一不小心想在   洗个澡,上学一准儿会迟到。也有走得更远的,有一个男生,家住茅山张家,总是打赤脚或穿草鞋——除非是落雪结冰凌的天儿才穿球鞋。放学路上要翻几座山包,沿清澈可见游鱼水草的南渠走一阵子,过桥后拐进山谷,沿碧绿的水库一侧山路上行,再顺着曲曲折折的溪沟上坡,在青石板台阶上呱嗒呱嗒地独行,缘长长高高的天路登顶,回到修竹茂林中的家。

⑥道阻且长,年复一年,行则将至,路在前方。庄稼青黄接继,孩子们接茬成长。他们脚下的路,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万古堂小学。

(原文《从莲花塘到万古堂》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三期,作者刘汉俊,赤壁人)小语想根据本文拍摄“乡村孩子的上学之路”纪录片,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1) 补充相关内容,完成路线拍摄大纲。

(2) 以下是小语拍摄的三段场景,请你选择正确的选项插入第⑤自然段的括号里。

A.泥塘边的温泉氹里

B.路边小港小汊的鱼儿虾们

C.满畈金黄的稻海麦浪

(3) 文中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小语很羡慕。他邀请同学小文一起分享。

小语:我真羡慕那个年代乡村孩子的生活啊,不上课的夏日,可以躺在油桐树上读书[事例],那么自由自在[感受]。

小文:我也很羡慕他们, [事例],[感受]。

(4) 关于纪录片拍摄的意义,小语希望能 。
(5) 本文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三期,小语打开这期杂志,看到文章发表在 ____这个栏目中。 A. 童话 B. 小说 C. 散文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在本次主题教育活动中,同学们阅读了《荔枝》一文,感受到了普通人的美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荔 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想想活到 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我还是咬了咬牙掏出钱买了一斤。那时,我刚在郊区当上了中学老师,衣袋里正有当月42元多的工资,就鼓起了几分胆气。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wān)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不知怎么搞的,我一时竟不敢掏出荔枝,____。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是发财了吗?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听了又高兴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把沙果端走,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

⑤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虽然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总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儿的荔枝留给我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母亲去世。

⑥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刚上市,我赶紧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鲜红的皮二剥掉,白中泛查的肉浆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很远的路,累得小脸儿汗津津的。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路,才和我们阔别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我为她买到了水灵灵的荔枝。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⑦其实,我错了,我忽略了身旁“小馋猫”的存在。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馋嘴小孙子吃了。

⑧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选文有改动)

(1) 联系上下文,选出第①自然段中“我还是咬了咬牙掏出钱”的原因最准确的一项。( ) A. 荔枝是一种来自南国的时令水果。 B. 荔枝太贵了,但还是很想让母亲尝鲜。 C. 虽然挣了不算少的工资,可荔枝很贵。
(2)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选出第②自然段“母亲买的处理水果”中“处理”的意思。( ) A. 加工过的 B. 减价的 C. 安排好的 D. 洗干净的
(3) 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补充上最恰当的内容。
(4) 第③自然段中“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是因为;“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是因为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第⑤至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6) 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这种情感的?
(7) 结合短文内容,从两个角度写出母亲给你留下的印象,并分别写出理由。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活动三:走进作家童年的阅读故事;很多作家童年的阅读经历都对他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你跟随作家莫言一起,走进他童年的阅读故事,完成小题。

童年读书

①我童年时就是一个书迷。那时候村里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是个稀罕物,让我唯一觉得有意思的事就是看书。

②记得那次从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盛夏的午后,太阳火辣辣的,门前池塘里的水静静的,高高的白杨树上知了“吱吱、吱吱”地叫着,小狗趴在树下吐出红舌头,肚子一起一伏。一阵风吹来,树叶哗哗响,也送来些许清凉。母亲安排我去割羊草,可我满心想的却是那本《青春之歌》。“磨蹭什么呢?”“知道了!”我应付着母亲的话。一头钻到草垛后,读起了书。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突然,我想起了割羊草的事,顿时急出了冷汗,完了,等着挨骂吧!我从草垛后面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抱着书就往院外跑,正与母亲撞个满怀,她没好气地说:“就知道看书,看书,天都要黑了,还不快去割草喂羊。”【甲】我飞一般蹿出了院。

③家里爱看书的不止我一个,我的二哥更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自然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从不让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发觉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想看书自己借去,别老来蹭我的。”“我在后面看,你又不会有什么损失!”“那不行,这是我借的!”说完就躲到别的地方去了。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

④二哥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二哥将借到的《破晓记》藏到了猪圈里。我去偷看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冲到我脸上,奇痛无比,可还不能喊,生怕惊动了二哥,读着读着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惊异地笑起来:  “怎么这样啦!看,这就是偷书看的结果!”【乙】听着哥哥的话,我呜呜地哭起来。

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童年的那段日子应是挺苦的。所幸的是能看那些书,回想起来便不觉得苦,反而还有了几分甜意。

(改编自莫言散文《童年读书》)

(1) 短文写了“我”读书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短文中有多处对“我”看书时的描写,请用“_”画出一处,写出这样描写的好处。
(3) 短文记叙了“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为什么却用了大量篇幅写二哥呢?请写出你的看法。
(4) 请结合短文内容,体会文中【甲】【乙】处的语句,展开想象,推想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甲  

(5) 联系全文,写出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苦”与“甜”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