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定于一” ②“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③“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④“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个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载于《史记》,《峄山刻石》因拓本而流传至今。
驿山刻石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泰山刻石
皇帝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伤〕。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治道运行,者产得宜,〔皆有法式〕。
琅邪刻石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轻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之罘刻石
……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东观刻石
……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
碣石刻石
皇帝建国,德并诸侯,初平泰壹……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会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絮,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问题一: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东巡不过是在炫耀皇权、刻石文是歌功颂德的文本,难有学术价值。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全面,逻辑清晰。
问题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选择两个不同的视角,简述秦始皇刻石对历史研究的贡献。
材料:中国古人对政治的理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最高统治权的争夺;二是对国家的治理。这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打天下”和“治天下”。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是围绕治天下展开的。要治天下,是需要对偌大的空间范围进行分土而治呢,还是进行分民而治,这就出现了郡县制与封建制的争论;要治天下,就需要人手,靠帝王一己之力无法对偌大的国家进行有效的治理,于是就出现了人事制度;要治天下,预防地方割据,就需要中央政府派人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就出现了监察制度。对于边远地区,或者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帝力可及,但要想把他们完全纳入到中原王朝的制度架构中,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得不偿失的。于是,治天下的内涵又被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因此而被增加了诸多精彩的内容。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通过文物,我们可以更真实地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如下表所示:
①
②
③
④
⑤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里耶秦简户籍簿
倭奴国王金印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千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