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新的世界意识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天下观”之否定的基础上的,认为中国既不是世界地理的中心,也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只是世界上众多国家中的一国。1912年,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最早提出“世界的国家”。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世界意识进一步认为,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作为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应该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主动地融入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国家”,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做出中国自己应有的贡献。陈独秀《敬告青年》向青年提出了“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国民而无世界智知,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摘编自郑大华《从“天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开始研究与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有意识地将之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联系起来。由此,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较多地见诸报纸杂志。李大钊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等创办的《每周评论》还刊载了摘译的《共产党宣言》。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中指出,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影响的指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摘编自姜秀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