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救助思想与当时充满矛盾而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密关联,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逐步兴起,以地方乡绅和商贾为主的民族资产阶级成长起来,他们传承互帮互助的救济美德,推动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慈善家,如熊希龄、郑观应、盛宣怀、张謇、经元善等。这些慈善家主张“实业救国”,并开创或参与慈善事业。其中经元善提出“救急不如救贫”,熊希龄重视灾后孤儿安置、创办香山慈幼院,这些举措扩大了慈善救助的影响,为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曹述蓉、侯国凤《社会福利视野下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材料二 张謇慈善公益思想最为显著的一大特点,是将慈善事业纳为整个改良社会的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视之为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一项活动。这种深刻的认识,应该说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张謇认为,慈善事业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等各项致强救亡的举措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903年他从日本考察回国以后,就开始将其以往所主张的村落主义与具有近代观念的地方自治结合起来,强调地方自治必须与发展慈善、实业、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