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华民族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各民族。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材料二 帝国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改变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传统文化上的“天下主义”和“夷夏之辨”难以解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遇的困难局面。在反对和抵制外族侵略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族类团结意识。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提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1920年孙中山提出我们应该把中国所有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九一八事变后,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运用越发自觉。知识界研究和宣传“中华民族”,傅斯年、顾颉刚、费孝通等人关于“中华民族”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国共两党作为抗战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势力,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宣传成为国人中华民族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国民党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和话语。中国共产党深入到工农群众之中,在长征中倡导民族平等团结,在抗日战争中宣传和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摘编自赵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