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的全过程。
第二,“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助于学生理解日本侵华本质的危害。
第三,“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摘自朱汉国《试论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说明。依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一条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并阐明理由。
迁入地
内迁兵工企业数量
内迁兵工企业名称
重庆
7
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分厂,广东第二兵工厂,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广西第一兵工厂,炮兵技术研究处外本部及炮弹厂、枪弹厂,济南兵工厂,上海炼钢厂
四川
2
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巩县兵工厂
贵州
3
广东石林兵器厂,广东面具厂,中央修械所
云南昆明
军事光学器材筹备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韶关飞机制造厂
湖南
汉阳火药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炮厂
广西桂林
1
汉阳炮厂第一分厂
共计
19
材料 作为抗日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的报道篇目多、关注点全、立场鲜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将发动战争的动机归为“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新华日报》从中读出日本军国主义“徐图再起”的阴谋,遂在8月23日的社论《再论处置日本》中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人民的一再“欺骗”和“压迫”。日本投降过程中,《新华日报》在不同主题的社论中,总不忘提醒民众警惕国民党反动派“假反攻之名,行内战之实”,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延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和平民主建国贡献力量。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投下原子弹,大大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当时的国内外舆论,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新华日报》独排众议,发表时评《从原子弹所想起的》,文章写道:“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生活的幸福而服务的科学,应用在如此猛烈的破坏和杀伤性的武器,我们相信全人类——特别是全世界献身科学的学者们,一定会有很深刻的感慨的。”
——摘编自金亦炜《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报道的研究》
材料一 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卷一《沿革》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卷九《人物》中的《开拓勋臣》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雍正、乾隆年间,台湾行政区划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发展迅速,方志修撰事业进一步发展。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设省,着手计划纂修第一部台湾通志,出现又一次修志高潮。《恒春县志》中大量收录中日召双方关于琉球问题进行交涉的重要档案,《苗栗县志》中多次强调海防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所虑者,不在内寇,而在外夷”。
——摘编自秦浩翔《从“纳入版图”到“边疆危机”》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闯入基隆港,重炮轰击沙湾炮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法军进攻台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面对列强的侵略,台湾军民奋起反抗。在鸦片战争中,台湾军民的抗争,有力地配合了祖国大陆的反侵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摘编自周文顺《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台湾与祖国》
材料一 华夏……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同时,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与交流。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难以分别的局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个名称,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呼声,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深深扎根于人民脑海中的民族自觉,成为鼓舞无数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无形动力。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一扫不少人在长期半殖民地境遇中形成的自卑心理,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自觉地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
——摘编自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等
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图7),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宝岛回归”
②“家园沦陷”
③“血战台儿庄”
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
⑤“中共七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