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在触碰到尖锐物体时会迅速缩回,避免受到伤害。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2是图1中突触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中字母和数字均表示相关结构或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 缩手反射属于反射,若b受损,指尖被针扎后缩手反射能不能完成?并解释原因
(2) 图2中当兴奋传到[   ]时(中括号填序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突触前膜融合后,以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此时突触后膜的细胞内的Na+浓度会(A. 短暂上升       B. 持续上升       C. 短暂下降        D. 持续下降)。在这整个过程中突触处发生了的信号转变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3) 研究发现一种新的止痛药X,推测药物X可能在突触处发挥作用。请补充完善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实验思路:将药物X置于神经元b、c之间的突触(间隙)处,刺激神经元c,观察。预期结果:若,则说明药物X在突触处发挥作用;否则说明药物X不在突触处发挥作用。
【考点】
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反射的过程;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如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A、B、C为突触,“+”表示兴奋,“-”表示抑制。回答下列问题:

(1) 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膝跳反射属于(填反射类型),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
(2) 刺激图中1处,在完成踢小腿动作的过程(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理由是。兴奋在B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3) 若某药物可阻断伸肌收缩,为了探究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还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请补充以下实验方案:

项目

具体内容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药物置于(填字母)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

第二步: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

预期实验现象及结论

若第一步中伸肌不收缩,第二步中伸肌收缩,说明该药物阻断

若第一步中伸肌收缩,第二步中伸肌不收缩,说明该药物阻断;若,说明该药物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递。

(4) 现有以下几种与神经调节有关的物质及其作用机理。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致病原因主要是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可用物质               进行治疗。 A. 河豚毒素:抑制Na+通道的打开 B. 烟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打开突触后膜Na+通道 C. 某种有机磷农药:抑制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降解酶的活性 D. 肉毒素:阻止运动神经细胞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
实验探究题 困难
3. 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证明针灸的现代模式——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在细菌多糖(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Prokr2感觉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四肢节段),通过迷走神经——肾上腺轴,使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等物质,激活免疫细胞,进而发挥抗炎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 针刺穴位时在产生痛觉,脚却并不缩回,这属于(“条件”、“非条件”)反射。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双向)的。
(2) 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请写出该调节过程涉及的反射弧:
(3) 为进一步验证针刺ST36的抗炎机制,科研人员通过遗传学手段获得在Prokr2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通过蓝光刺激激活该神经元,检测相关指标如下图1和图2:

光敏蛋白C为光敏感离子通道蛋白,被蓝光激活后,引发Prokr2神经元产生兴奋,使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等物质,激活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反应。检测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A)、促炎症因子IL-6的含量,结果如图2。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所用小鼠有炎症反应的是(填图2组别序号)小鼠。

②请据图说明针刺ST36发生抗LPS诱发的炎症反应的机制:

实验探究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