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心理变化是推进中国近代化的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了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争推动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则触生了清末新政。然而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二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个阶段,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影响。
【考点】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①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②然今之部寺,率皆守旧之官,骤与改革,势实难行,既立制度局总其纲,宜立十二局分其事:一曰法律局……二曰度支局……三曰学校局……四曰农局……五曰工局……六曰商局……七曰铁路局……八曰邮政局……九曰矿务局……十曰游会局……十一曰陆军局……十二曰海军局……十二局设,庶政可得而举矣。

——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③第一折参考古今,会通文武,育才兴学,建立新式学校,改革科举制度;第二折法必应变,整顿者十二,提议停止捐纳实官,裁撤屯卫、绿营等;第三折西法必应,兼采并用者十一,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及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籍等。

——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晚清开展的数次变革取得的成效。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变革的结局给予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普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地主阶级先后创办了一些军用与民用企业,放宽了对社会商业活动的限制。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不触动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维新运动从政制、官制、商务、产业到科考、学堂、报馆、书局等方面制定“新法”,终以戊戌政变宣告终结。随着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加深,国内革命风潮涌起,清廷不得不重启“新政”。迫于内外压力,清廷在1906年颁布“预备立宪”上谕,但又以“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为由,施行“仿行宪政”来应付,最终没有挽回封建王朝覆灭的命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一个党纲中宣布中国革命要“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其后又提出“产业组合”。蔡和森呼吁“没收一切生产手段——土地、大工厂、资本和交通工具为国有,以建筑共产社会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新论断·新阐释”笔谈》

材料二   二十世纪早期,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对“现代”一词的青睐,开始大量地讨论“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现代革命”“现代经济组织”等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瞿秋白在《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现代文明”首先是“技术文明”。早期党员学者嵇文甫将二十世纪前四十年的文化运动整合成中国一步一步在“现代化”的发展史。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与“现代”一词联系最为紧密、出现频次最多的依然是“军队”“军事”“装备”“武器”等主题词。

——摘编自洪汛《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念的百年演进及其历史意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局限性。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早期现代化意识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批判旧伦理,揭露中学的不足,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规定了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清末新政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后也未能挽救清王朝,最终走向失败。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的目标及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的特点。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失败的共同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