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地主阶级先后创办了一些军用与民用企业,放宽了对社会商业活动的限制。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不触动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维新运动从政制、官制、商务、产业到科考、学堂、报馆、书局等方面制定“新法”,终以戊戌政变宣告终结。随着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加深,国内革命风潮涌起,清廷不得不重启“新政”。迫于内外压力,清廷在1906年颁布“预备立宪”上谕,但又以“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为由,施行“仿行宪政”来应付,最终没有挽回封建王朝覆灭的命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一个党纲中宣布中国革命要“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其后又提出“产业组合”。蔡和森呼吁“没收一切生产手段——土地、大工厂、资本和交通工具为国有,以建筑共产社会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新论断·新阐释”笔谈》
材料二 二十世纪早期,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对“现代”一词的青睐,开始大量地讨论“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现代革命”“现代经济组织”等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瞿秋白在《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现代文明”首先是“技术文明”。早期党员学者嵇文甫将二十世纪前四十年的文化运动整合成中国一步一步在“现代化”的发展史。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与“现代”一词联系最为紧密、出现频次最多的依然是“军队”“军事”“装备”“武器”等主题词。
——摘编自洪汛《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念的百年演进及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