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柬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当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材料三: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考点】
日本明治维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7世纪初到9世纪末,日本接受并仿效唐朝典章文物,可谓如饥似渴,亦步亦趋。但与所谓“全盘唐化”的印象不同,日本对唐朝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有所选择的。例如,日本就不曾仿效科举考试制。而9世纪末以后,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与中国不同的道路。

——摘编自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

材料二 倒幕战争期间,倒幕派打出了“王政复古”的口号,要求幕府将政权归还天皇,国家政令统一。倒幕战争胜利后的1867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史称“大政奉还”。明治二年(1869年) ,毛利敬亲、岛津忠义等强藩的藩主联名上书朝廷,表示愿意将领地和领民归还朝廷。明治四年,天皇召集萨摩、长州等四个藩的知事,命他们协助实施废藩置县改革。接着,召肥后藩、尾张藩、鸟取藩和在京各藩的知事入宫,宣布免去他们藩知事的职务。明治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敦促其他各藩响应朝廷号召,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废藩置县。

——摘编自本多辰次郎《早稻田大学日本史·第十二卷·维新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角度解释中日两国走上“不同的道路”的含义。(要求:阐明两者道路的区别,须有具体史实依据)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时期中央集权制得以重建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