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领导机关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任职期间,蔡元培先后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和《对于教育宗旨之说明》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新思想。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此乃他为民国教育提出的“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后,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私立学校采取政策保护和经济上的扶助。在1949—1951年期间,国家基本上维持了私立学校的发展。1952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北京中小学学生负担及生活情况的报告》上批示:“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教育部于8月份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育行政会议,决定从1952年下半年起至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此外,从1952年起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过程中,全部的私立高等学校都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高等学校。至1956年,全国1467所私立中学和8925所私立小学已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行民国教育宗旨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私立学校逐步改为公立学校的背景及其影响。
【考点】
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救助思想与当时充满矛盾而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密关联,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逐步兴起,以地方乡绅和商贾为主的民族资产阶级成长起来,他们传承互帮互助的救济美德,推动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慈善家,如熊希龄、郑观应、盛宣怀、张謇、经元善等。这些慈善家主张“实业救国”,并开创或参与慈善事业。其中经元善提出“救急不如救贫”,熊希龄重视灾后孤儿安置、创办香山慈幼院,这些举措扩大了慈善救助的影响,为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曹述蓉、侯国凤《社会福利视野下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材料二   张謇慈善公益思想最为显著的一大特点,是将慈善事业纳为整个改良社会的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视之为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一项活动。这种深刻的认识,应该说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张謇认为,慈善事业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等各项致强救亡的举措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903年他从日本考察回国以后,就开始将其以往所主张的村落主义与具有近代观念的地方自治结合起来,强调地方自治必须与发展慈善、实业、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社会救助思想产生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