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沧海变桑田”

今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有网友在社交媒体某平台发布多组新中国变迁对比图,生动展示了过去75年间,“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中华大地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第一组:深圳渔民村,上图——20世纪80年代初的深圳渔民村;下图——2024年,渔民村鸟瞰。

第二组:上图——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下图——2024年嫦娥六号取回月背土壤。

第三组:上图——1951年河南省杞县七区云所乡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后,慎重地投豆选举为大家服务的代表;下图——202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

第四组:上图——1965年新疆阿克苏工人采收棉花;下图——2021年采棉机在新疆阿克苏采收棉花。

(1) 该网友提供的多组图片是从哪些视角反映了新中国的变迁?
(2) 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发生变迁的主要特点。
(3) 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新中国的变迁?
【考点】
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来自江西、山西等地的富商不仅在云南全省范围内往来兴贩,还开展了跨境贸易。曾有一江西商人,“凡三载”,自昆明,历大理、腾川,前去缅甸经商,“足迹遍七千里”。据记载,位于阿哇国(明朝藩属国,统治中心位于今缅甸中北部)的宝井“产玫瑰等宝石,去腾越州三十余日,惟江右客时襄粮以往”。这些内陆商人与外国商贩交换所用的商品还包括明清两朝官府禁止出境的铜铁利器。“中原亡命之徒,出关(腾越州之八关)互市者,岁不下千百人,人资锣锅数百远赴蒲甘,是缅人不费斗粟……岁收铜觔数十万。”

——摘编自林文勋《明清时期内地商人在云南的经济活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南陆海边境走私猖狂,敌特分子内潜外逃,不断对新中国政权进行破坏。(广西)东兴市东南环向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的芒街隔河相望,当地居住的京族群众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一脉相承,自二战后期起便有“小香港”之称。1950年6月,“东兴统一检查站”在北仑河畔正式成立。建站初期,条件简陋,仅有26名边防官兵在简陋的房屋中查验往来旅客和货物,严守着狭长的边境线。1958年,北仑河友谊大桥(桥上的题名为“中越友谊大桥”)宣布竣工,东兴口岸面貌一新。

——摘编自周荣宝、林珉正《中越友谊的纽带——东兴口岸》

材料三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东盟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我愿重申,中方将坚定不移以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定不移支持东盟团结和东盟共同体建设……

——摘自习近平《命运与共共建家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云南边境贸易活跃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兴口岸发挥的历史作用,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边境贸易发展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到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西域都护成了西汉的一级地方政权。秦始皇时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治理,到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清朝入关后,随着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扩大,理藩院职掌范围也扩大到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成为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设立将军,兼管军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统治,设伊犁将军……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区则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特点,通过西藏的上层,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其他如在西南地区仍袭明制,实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尽拉拢、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清政府在东北、外蒙古和西北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事哨所,此外,清政府还在东北、西北、蒙古地区设置台站,开辟驿路。

——摘编自张艾力、娜布琪《清代民族政策略论》

材料三   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依法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同时享有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和开拓进取,加上国家有力的扶持和帮助……新建许多工业项目,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加快了民族地方的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极大地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反映了民情,从制度上彻底粉碎了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野心。

——摘编自陈国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1) 结合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2) 结合材料二归纳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3) 结合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

朝代

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

隋唐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部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

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元朝

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部署了大量军队

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

清朝

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

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

封爵、给俸、年班朝觊、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用、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至当代民族关系演变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