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

朝代

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

隋唐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部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

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元朝

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部署了大量军队

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

清朝

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

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

封爵、给俸、年班朝觊、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用、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至当代民族关系演变的认识。
【考点】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到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西域都护成了西汉的一级地方政权。秦始皇时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治理,到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清朝入关后,随着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扩大,理藩院职掌范围也扩大到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成为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设立将军,兼管军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统治,设伊犁将军……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区则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特点,通过西藏的上层,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其他如在西南地区仍袭明制,实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尽拉拢、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清政府在东北、外蒙古和西北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事哨所,此外,清政府还在东北、西北、蒙古地区设置台站,开辟驿路。

——摘编自张艾力、娜布琪《清代民族政策略论》

材料三   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依法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同时享有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和开拓进取,加上国家有力的扶持和帮助……新建许多工业项目,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加快了民族地方的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极大地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反映了民情,从制度上彻底粉碎了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野心。

——摘编自陈国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1) 结合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2) 结合材料二归纳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
(3) 结合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王莽摄政以来的陇西“羌乱”无法解决,严重影响东汉政府对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的有效管理。公元35年马援被拜为陇西太守。马援到任命,即对陇右诸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决定对诸羌种群中雄傲不羁者,采取军事打击的策略;而诸羌中愿意与汉人平等相处者,则采用政治安抚的方针。先一举解决了先零羌种群骚乱陇西的问题。马援“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开导水田,劝以耕牧”,致使金城百姓“郡中乐业”。安顿好汉族百姓以后,马援立即利用少数民族内部极易亲和的民俗,派遣归顺汉朝而且很有威望的“羌豪杨封说塞外羌,皆来和亲”,陇西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纷纷来投奔。马援让前来投奔的各少数民族首领保留其酋长的地位并由中央政府赐印绶,极大地增进了陇西地区的民族和睦相处和东汉西部的稳定。

——摘编自施铁靖《试论马援对古代民族地区的贡献》

材料二   1952年,为贯彻屯垦戍边的方针,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的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业为农业建设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1954年,党中央决定将这些退出现役的转业部队集中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建设兵团”。兵团在50多年的发展中,正确处理了“屯垦”和“戍边”的关系,妥善解决了兵团发展的定位问题,屯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到1999年,兵团先后在天山南北建立起14个师(局)173个农牧团场,5036个工、交、商、建企业和大批科教文卫单位,成为一个拥有200万人口,规划面积近亿亩,耕地面积达1600万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垦区。

——摘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援处理陇西民族问题政策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挥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