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明清时期,来自江西、山西等地的富商不仅在云南全省范围内往来兴贩,还开展了跨境贸易。曾有一江西商人,“凡三载”,自昆明,历大理、腾川,前去缅甸经商,“足迹遍七千里”。据记载,位于阿哇国(明朝藩属国,统治中心位于今缅甸中北部)的宝井“产玫瑰等宝石,去腾越州三十余日,惟江右客时襄粮以往”。这些内陆商人与外国商贩交换所用的商品还包括明清两朝官府禁止出境的铜铁利器。“中原亡命之徒,出关(腾越州之八关)互市者,岁不下千百人,人资锣锅数百远赴蒲甘,是缅人不费斗粟……岁收铜觔数十万。”
——摘编自林文勋《明清时期内地商人在云南的经济活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南陆海边境走私猖狂,敌特分子内潜外逃,不断对新中国政权进行破坏。(广西)东兴市东南环向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的芒街隔河相望,当地居住的京族群众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一脉相承,自二战后期起便有“小香港”之称。1950年6月,“东兴统一检查站”在北仑河畔正式成立。建站初期,条件简陋,仅有26名边防官兵在简陋的房屋中查验往来旅客和货物,严守着狭长的边境线。1958年,北仑河友谊大桥(桥上的题名为“中越友谊大桥”)宣布竣工,东兴口岸面貌一新。
——摘编自周荣宝、林珉正《中越友谊的纽带——东兴口岸》
材料三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东盟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我愿重申,中方将坚定不移以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定不移支持东盟团结和东盟共同体建设……
——摘自习近平《命运与共共建家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