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秋季新学期伊始,北京市教委发布义务教育阶段新改革:自今年秋季学期,北京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把“课间10分钟”整体优化为“课间15分钟”。

材料一   课间和课堂,休息与学习,就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弹簧如果长时间绷得太紧,就容易失去弹性、丧失活力。事实上,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不管走出教室与否,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又能够联络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

材料二   北京市教委的新政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有学校管理者和老师认为:“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意外,家长会找学校或老师麻烦,甚至打官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前学校各项硬软件几乎不达标,多出来的5分钟活动基本没办法开展”。也有部分家长表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孩子要在分数上“争先恐后”,就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引导学校干部教师主动设计、积极参与学生课间活动,市区两级还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课间要求落实。

请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课间休息和课堂学习的关系。

【考点】
矛盾的概念;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人文底蕴的涵养。中国科学院在“中国天眼”2021年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了一段来自宇宙深处的“声波”触发了人们的想象与思考,科学与人文产生了奇妙的碰撞。事实上,从发现引力波到“看到”黑洞,从古生物探秘到现代基因突破,剖开层层专业术语就会发现,科学研究在增进人们知识的同时,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桥梁。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也是优秀的作家或艺术家。如今,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艺术。爱因斯坦曾这样阐述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音乐创造和物理研究的起源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未知的探求。

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探索未知奥秘,攻克“卡脖子”难题,都需要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应如何处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材料二   “空间站全面建成”,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几代中国航天人用了整整三十年,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其中“神舟十五号”任务是202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六次飞行任务,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任务既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

(2)结合材料二,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谈谈你对“‘神舟十五号’”任务既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