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民族危机深重,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那样长达十年的全局性失误,一度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提到了紧迫关口。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为了理顺体制、机制和基本制度的关系,而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则通过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展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长期所谓“一党独大”的新加坡等国的政治稳定,都表明一种“非西式的民主”正在兴起。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影响力,适逢其时。

——摘编自侯惠勤《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

材料三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特别是经济方面,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考点】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化外人”概念最早出现于唐《贞观律》,对于中原王朝,“化外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识中原礼仪,故而在法律中予以单独规定,区别对待。这一时期,中外交流往来频繁,大量海外国家、周边藩国和部族的“化外人”来到中国,为能够更好地协调“化外人”与本土百姓间发生的纠纷,有必要对“化外人”进行专门立法规定。从律文本身到统治者的政策态度,对“化外人”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包容,彰显了开放的胸怀,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些规定,吸引了大批“化外人”来华经商、从政,有些甚至长期定居中国,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材料二   明朝仍然参照唐律制定本朝律法,但“化外人”的概念及律文相关规定发生了较大变化。经过辽、西夏、金和蒙元的统治,民族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增强。许多原中原王朝的周边部族和国家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期间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辖范围之内,对于“化外人”单独设立条款予以特殊对待的必要性下降。

材料三   1906年编成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律》规定的《中外交涉案件处理规则》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一律由其本国领事按其各该国法律审理等等。

——上述材料皆摘编自管伟康《“化外人”规定的历史变迁》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化外人”大量到来的原因,并分析对“化外人”专门立法规定的积极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予以特殊对待”必要性下降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明朝参照唐律制定的本朝律法名称。
(3) 阅读材料三、分析着重号部分的规定与中国古代“化外人”规定有何根本不同。综合材料一、二、三、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化外人”规定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历史教育是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成就及其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烙上其特有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开始,历史教育之内容与价值观问题日益与王朝“正统”(改朝换代的合理性)、道德观念相呼应。

——郑流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源流与传统》

【材料二】1912年颁布的《共和国教科书》如其编辑主旨所述,“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之人格;注重表章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注重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

——王应宪《制造国民:近代修身教科书的政治诉求》

【材料三】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历史标准》

【材料四】台湾高亚伟教授在《历史教育的立场问题》提出:本国史的教学应采取中华民族的立场……但是,陈光棣教授认为对历史的最低要求是忠实、可靠,这就不能有所谓“立场”,因为有立场就不能公正和客观。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说说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教育目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教科书》编写的背景和目的
(3) 列举1840﹣1949年间反映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民主、富强而不断努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列举三项即可)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赞同谁的观点?阐明你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