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的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

设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关年代

上海

1854

芝罘

1863

秦皇岛

1902

广州

1859

琼州

1876

江门

1904

汕头

1860

芜湖

1877

长沙

1904

福州

1861

温州

1877

安东

1907

镇江

1861

蒙自

1889

满洲里

1907

宁波

1861

沙市

1896

海拉尔

1907

天津

1861

杭州

1896

齐齐哈尔

1907

九江

1861

苏州

1896

哈尔滨

1907

厦门

1862

梧州

1897

长春

1907

汉口

1862

腾越

1900

奉天府

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  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设置产生的影响。
【考点】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化外人”概念最早出现于唐《贞观律》,对于中原王朝,“化外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识中原礼仪,故而在法律中予以单独规定,区别对待。这一时期,中外交流往来频繁,大量海外国家、周边藩国和部族的“化外人”来到中国,为能够更好地协调“化外人”与本土百姓间发生的纠纷,有必要对“化外人”进行专门立法规定。从律文本身到统治者的政策态度,对“化外人”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包容,彰显了开放的胸怀,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些规定,吸引了大批“化外人”来华经商、从政,有些甚至长期定居中国,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材料二   明朝仍然参照唐律制定本朝律法,但“化外人”的概念及律文相关规定发生了较大变化。经过辽、西夏、金和蒙元的统治,民族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增强。许多原中原王朝的周边部族和国家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期间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辖范围之内,对于“化外人”单独设立条款予以特殊对待的必要性下降。

材料三   1906年编成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律》规定的《中外交涉案件处理规则》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一律由其本国领事按其各该国法律审理等等。

——上述材料皆摘编自管伟康《“化外人”规定的历史变迁》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化外人”大量到来的原因,并分析对“化外人”专门立法规定的积极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予以特殊对待”必要性下降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明朝参照唐律制定的本朝律法名称。
(3) 阅读材料三、分析着重号部分的规定与中国古代“化外人”规定有何根本不同。综合材料一、二、三、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化外人”规定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历史教育是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成就及其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烙上其特有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开始,历史教育之内容与价值观问题日益与王朝“正统”(改朝换代的合理性)、道德观念相呼应。

——郑流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源流与传统》

【材料二】1912年颁布的《共和国教科书》如其编辑主旨所述,“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之人格;注重表章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注重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

——王应宪《制造国民:近代修身教科书的政治诉求》

【材料三】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历史标准》

【材料四】台湾高亚伟教授在《历史教育的立场问题》提出:本国史的教学应采取中华民族的立场……但是,陈光棣教授认为对历史的最低要求是忠实、可靠,这就不能有所谓“立场”,因为有立场就不能公正和客观。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说说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教育目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教科书》编写的背景和目的
(3) 列举1840﹣1949年间反映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民主、富强而不断努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列举三项即可)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赞同谁的观点?阐明你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君主们根据臣下的功绩来封官授爵,根据爵位高低来规定臣下的薪水。商鞅认为:“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秦朝建立后,一个一千石的官吏每年可得小米34250公斤,所得俸禄已经可以满足相当富裕奢华的生活了。到了汉武帝时期,俸禄以钱币而不是谷物的形式付给,有记载,丞相作为最高官员,月俸是高级官员中两千石的2倍,是中低级官员中六百石的20倍,是低级小吏的100~600倍。魏晋南北朝时期,俸禄内容复杂多样且多以布帛或谷物为主,且多个政权均因战时需要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百官的俸禄。唐朝官员的收入主要包括职田(朝廷拔给官员自主经营的田地)、俸钱和赏赐。此外,还实行公务用车制度,官员的差旅福利,甚至还有退休金。到了清朝,政府在实行“薄俸制”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养廉银”,并设置完善监管措施,形成稳固的俸禄制度。

——摘编自李博、朱玉洁《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银贵钱贱”,加之局部内战的巨额军费,使得开支不菲的官员因收入被波及而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面对国家的日渐沉沦及吏制的渐趋腐败,有识之士认为要想革新政治,必须对现行的俸禄制度进行必要的损益。在多方力推下,1869年领布的《中国海关管理章程》一方面采取了中国俸禄制度按年计算的惯例,同时又引进了绩效工资的思想,体现了工资设计与职级高低、职务繁简相配合。外交官员的工资结构也抛弃了旧有的正俸、恩俸、养廉等名目,而是直接按照行政级别的高低拟定工资额,且按月支付,另外报销一定生活费和交通费。伴随着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清政府开始陆续实行工费、津贴、薪水制度,且改设各部门、各省份自行拟定养廉银数额,出现了如东三省奏定数额高出定额1.3~2万两的现象。

——摘编自鲍伟《晚清文官俸禄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进行评价。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俸禄变化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