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

——摘编自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的模板,有能力通过考试的人才能为官……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与明经、明法诸科并列,为常科,放宽官员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则材料所述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
(2) 根据材料三,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考点】
察举制; 科举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举孝廉是两汉时期察举制度中最普遍盛行的制度。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令二千石举孝廉”,正式规定郡国守相,若“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作为对二千石等官吏是否忠勤于国家的考察方式之一,后又规定了郡国察举孝廉的人数和具体标准。其标准有四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摘编自《汉书》《续汉·百官志一》等

材料二 南宋至明清时期,考中的状元、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图

——摘自张希清、毛佩琦等主编《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朝科举制度取消了门第限制,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如“工商杂类”获得应试的资格,到北宋末年,甚至僧道亦可参加应试。在举行考试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密封考生姓名的“糊名”制度;设立专门负责誊录考生答卷的“誊录”制度,还有主持考试的高官不回家,锁门谢客,不与外人往来的“锁院”制度。

——摘编自宋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通史》

(1)  根据材料一,简析汉武帝时期实施“察举制度”“举孝廉”的主要目的,并概括这些选官制度的“具体标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从经济的角度阐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析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并概括这一变化对宋代政坛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