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后,官员选拔有了相对固定的途径。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打破了门第限制,寒门子弟可凭借自身才学进入仕途。唐朝时期,科举科目多样,除明经、进士等常科外,还有不定期举行的制科,为朝廷选拔各类专业人才。对官员的考核包括政绩、品德等多方面,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宋朝在科举制上进一步发展,增加了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考核,使科举选拔更加严格。同时,在官员管理方面,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官员的实际权力通过差遣来体现,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渐僵化。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了严格的文章格式和内容,考生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进行写作,这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清朝延续八股取士制度,在官员选拔上更加注重对儒家经典的背诵和理解。在官员管理上,清朝建立了完善的监察体系,对官员的贪污、渎职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惩处。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国开始探索新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清末新政时期,尝试改革科举制度,如开设经济特科等新科目,选拔具有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人才。民国时期,开始采用西方的文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行政人员,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一套以民主选举、考核、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与管理体系,选拔德才兼备、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
——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