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八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国家海洋博物馆的3件展品

①1839年,林则徐呈给道光皇帝关于虎门销烟的奏折(复制品)。

②1869年,福州船政局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蒸汽轮船——“万年清”号炮舰(模型)。

③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奋勇作战,不幸沉没的“致远”舰的残件(打捞出水)。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旧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

材料三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 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______,能直接用于研究北洋水师历史的一件展品是______。(将正确序号填入空格内)并概括3件展品反映的共同主题。
(2) 材料二两则史料共同印证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奏办江南制造总局的目的。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文献材料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其各自反映的时代呼声。
【考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任务一【经济工业化】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材料二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运动,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什么局限性?

任务二【政治民主化】

材料三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成,适逢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廉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与斯会者凡千三百……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3)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

A:康有为等人的运动,最核心的要求是“拒和”。( )

B:参与这次运动的举人来自全国18省,有1300人左右。( )

(4)材料三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材料五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体制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摘编自《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5)写出材料四表格中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树断了”和“树墩还在”的含义。材料二和材料四在近代化的探索上有何异同?

任务三【思想西方化】

材料六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DemoCraCy音译,意为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音译,意为科学),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

——摘引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6)据材料六,陈独秀根据西方的成功经验展开了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提出了怎样的口号?

(7)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困难
2.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还是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材料

裱糊匠李鸿章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作出以下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变法者康有为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康有为便酝酿变法思想。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之后,他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他和梁启超联合赶考书生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后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1897年德国强占股州湾,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他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革命者孙中山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为了集中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与以上三人直接相关的重大史实,并指出三人所处时代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比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救国方案上的不同之处。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材料中的三人对中国发展的共同作用。
材料分析题 困难